美文网首页词林诗海简海拾贝
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一)(共六章)

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一)(共六章)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03:08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一)(共六章)

    文/林海

            守恒定律几千年?智慧之玄智慧悬。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事本无边。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的描述,也是勉为其难,勉勉强强给它起个名字:强字之日道,勉勉强强为得道者画个像:强为之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道,无声无息,寂兮,无形无状,寥兮,还总是变化,惚恍,无处不在,太不可捉摸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道,是虚无缥缈的,是唯心的,但是老子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道是物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一样东西,浑然一体,比天地自然产生的还早。有了道,才有了天地、自然和万物,有了这个世界,毫无疑问,道,是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东西,所以,老子曰:可以为天地母。

          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可以组成世间任意一个具体的物质,这些具体的物质有生有灭。但是这个基本的东西,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循环往复,永不衰竭,老子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不就是唯物主义吗?二千五百年前老子讲出:物质守恒定律。

    【七绝】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一)

    文/林海

    守恒定律几千年?

    智慧之玄智慧悬。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事本无边。

                           

    平水韵一先   


                 

    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二)

    文/林海

            守恒定律问谁超?智慧之玄智慧骄。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事本无消。 

            关于道的来源,老子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但是一定是在自然万物产生之前就有的。

              而且是:玄牝之门,是生育万物的,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是天地之根。如此神奇玄妙的东西,叫它什么好呢?实在是没有一个名字可以描述、概括它的特性,只能勉为其难,称之:道。如果再给这个名字做个注解,那就是:大,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给道起了个小名就叫做:大,因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可不就是大?

            道,在不断的运动,并且向四周扩散,这就是逝,远逝,逝去。这告诉我们:道的运动方向是越来越远,向远处辐射以至于无限远,无限远就是无限大。老子的万物有两端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物极必反,所以,远到一定程度就要:反,也就是返回,这就告诉我们道的运动轨迹是循环往复的,生命系统,不也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轮回吗?所以,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七绝】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二)

    文/林海

    守恒定律问谁超?

    智慧之玄智慧骄。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事本无消。 

                           

    平水韵二萧     


             

    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三)

    文/林海

            守恒定律守恒教,智慧玄门智慧肴。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无包。

          道,这种无限扩张循环往复的运动方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道创造的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天、地、人就是物质世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大,这种运动方式,涵盖宇宙万物,不仅道这样,天也这样,地也这样,人也这样,所以,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为什么把人类列为四大之一?人类是自然界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最危险的生物,如果胡作非为,就会危害到道的运行,所以要警示我们,人一定要效法地的运行,地也要效法天的运行,天要效法道的运行,而道呢,效法的是自然,所以,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一个循环。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原生态,就是是什么样就是社么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刻意去改变,所以自然指的是自然规律。作为四大当中最低层次的人类,应该像天地运行一样,符合道的精神,不应该自恃头脑聪明,就可以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是应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破坏自然的和谐,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质,过一种随性而快乐的生活。

    【七绝】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三)

    文/林海

    守恒定律守恒教,

    智慧玄门智慧肴。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无包。 

                           

    平水韵三肴   


             

    道德底线

    文/林海

            人生底线几多高?智慧玄门智慧豪。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波滔。

              怎样做人?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性格上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热情,有人高冷。处事上有人精于算计,有人难得糊涂。作风上有人开放,有人保守,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外在表现,并无优劣对错,但是做人的根本不能有问题。

            做人的根本是什么?除了坚守道德底线,做人要自重,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要为了逢迎权贵,为了满足一时私欲而自我贬低,放弃人格,别不把自己当人。

            老子曰:重为轻根。重与轻,就是一个物体分量的大小,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比如石头和羽毛,面对一阵大风,石头能够原地不动,羽毛却被迫漫天乱飞,这就是轻与重的区别。重量不够就不稳,就容易发飘,就会被外力所裹挟。一根羽毛会因为重量不够而随风飘荡,不知所终,一个人如果不懂自重,没有定力,就会被欲望裹挟,乱了方寸,迷去自我。

            所以树越大,根系越发达,做人就要筑牢自己的根系,自重,坚守道德底线。老子的重为轻根,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七绝】道德底线

    文/林海

    人生底线几多高?

    智慧玄门智慧豪。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波滔。

                           

    平水韵四豪   


             

    静为躁君

    文/林海

            清醒头脑静心波,智慧玄门智慧多。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共欢歌。

            轻与重,孰轻孰重,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尽相同。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知道轻重,这个轻重,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分量大小,而是某件事物在一个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所以我们面对和处理各种情况时要分得清轻重。这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究其原因,就是有的人评判轻重的标准出了问题,比如把名利看得太重,把得失看得太重,把进退看得太重,以至于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和初心。

              懂得了轻重,还要学会处理轻重之间的关系。举重若轻,就是说重大的事情,要保持冷静和淡定,分清轻重缓急,而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自乱阵脚。举轻若重,就是不重要的事情,也不要轻视,更不要马马虎虎,而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每件小事都做好了,大事就更不在话下。

            做到了举重若轻,这是一种什么状态?老子的说法就是静。面对各种诱惑,保持沉稳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不静,任何内心的躁动,带来的只能是失去对事态的理性分析和准确把握,所以,老子曰:静为躁君。君,就是君主,无论什么时候也要用静来控制躁,化解躁。

    【七绝】静为躁君

    文/林海

    清醒头脑静心波,

    智慧玄门智慧多。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共欢歌。

                           

    平水韵五歌 


               

    轻则失根

    文/林海

            黎民百姓自安家,智慧玄门智慧花。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满天涯。

              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那么作为君子,每天都离不开自己所看重的东西,君子在社会上立足,靠的是所秉承的做人的品德,也就是重。懂得了这个重,即便是荣观在前,也能够燕处超然,也就是在各种浮华的诱惑面前,比如荣誉、名利,能够做到不为心动,从容面对,超然处之,像燕子那样无拘无束,自由飞翔,老子曰: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老子曰: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既不知道自重,也不懂得什么是天下之重,更不以天下为重,天下没有不丢的道理。

          天下之重是什么?自然是黎民百姓。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根本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在老子看来,作为国君,就应该像天地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只给万物提供生存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分等而不求回报,而不是把万物视为私有,可以任意支配,为所欲为。

            老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不再,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历史上正是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沉溺酒色,不理国事,视天下为儿戏,最后断送了西周的天下。老子总结历史的教训,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不懂得自重,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心浮气躁就会迷失方向。

    【七绝】轻则失根

    文/林海

    黎民百姓自安家,

    智慧玄门智慧花。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满天涯。

                           

    平水韵六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物质守恒定律(一)(共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qm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