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今天看完了《狗十三》,保持着沉默直到影片的最后一秒。脑子里像放电影一般,在这片尾曲中匆匆掠过,总有些场景想到曾经某刻的自己。看着弹幕滚过的“看不懂的人都是幸福的人”“我最恨的是我看懂了它”,会发现成长何其残忍,我们曾都想做赤诚天真的少年,却难免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和意外的情形而成为了不动深色的大人。
主人公李玩的身上前后爆发了很多矛盾点,从片头她爷爷的一句她的名字那时候就是你们随便取的,男孩子可得好好取开始就注定不会太愉悦。她最初是一个有些叛逆敢于抗争的女孩,虽然和父亲在感情上不甚亲密但依然保有孩子的任性与倔强。单亲重组家庭带来的敏感让她潜意识存在一些防备心理,爱因斯坦作为父亲亲近的礼物在开始是一根很好的纽带,它的到来让李玩的生活多了很多快乐,直到它失踪。其实找狗的过程让人很不是滋味,我想李玩没有怪过她爷爷没看好它,她只是失望于家人面对这件事的态度。爱因斯坦像是她情感的一个寄托,爸爸不让上的物理,单亲家庭缺少的完整在最亲近的灵性生物上是可以得到一些陪伴和安慰的。但是,它不见了,而家人们对此虽感抱歉却也并没有太介怀,他们不懂她。她一个人在深夜找狗,听着四面八方的犬吠声,将传单贴满大街小巷是她在找陪伴。
替代品爱因斯坦的到来掀起了另一个高潮。“不要用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所有人都知道它不是爱因斯坦,却斩钉截铁地说它就是。姐姐的临时倒戈让她少了最后一个助力,也明白了现实无法改变。她选择不接受甚至摔碗反抗,而所有人只觉得她无理取闹。跑出门用借酒消愁换来的一顿打骂让一个孩子的内心开始崩塌。很心疼她献血淋漓的手和在浴室里崩溃的哭泣。打骂后父亲的道歉我想当时的她是麻木的,来自亲人裹着蜜的伤害,你连委屈都无法喊出口,这太令人绝望。
后面的很多剧情让人越来越揪心,她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沉默。当你被迫灌输一项观念,时间久了也许所有的意外和伤害也就习惯了。老师在课上打死的蝙蝠让她学会去尊重生命,她带回了替代品,突如其来起来的弟弟她笑着接受了,生日宴上她在人群的最外面认真地鼓掌了,一群叔叔的酒宴爸爸让她喝的酒她安静地喝了。可是爸爸不知道她不喝牛奶,承诺过的天文展没有赶上,好不容易认可的替代品也因为弟弟被咬要送去狗肉店。
她找遍了所有的店但是连替代品都消失了。后来她大口喝牛奶即使会吐,她终于看到了楼上小鸟的真实模样,她放弃了准备很久的演讲,她能够在找不到替代品的情况下也笑着和爸爸说谢谢,她能够沉默地吞咽狗肉即使咀嚼到想吐,她甚至在与真正的爱因斯坦擦肩而过时还庆幸于它认不出自己了。没有反抗没有歇斯底里,她长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懂事孩子。
可在不久之前她还是一个相信平行宇宙,相信楼上有鸟叫的姑娘。
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你应该”,你应该体谅我们的不容易,你应该学会宽容,你应该明白,你应该认可,你应该乖,你应该听话,你应该懂事。这些莫名的三观灌输打破了孩子原有的个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像是被扔进了模具复制着生长,接受或许畸形的打磨和不适的成分,成为别人眼中欣赏的模样。
影片中的父亲不爱李玩吗?不,他爱的,比如他会为了弥补陪伴而送一只狗,因为担心她而迟迟不肯开口关于弟弟的事,他会在打骂后心疼她,会在她笑着说谢谢时留下亏欠的泪。但他也真的没学会好好去懂她,他不知道她常常一个人对着窗吃吹凉了的方便面,他不知道她是真心地爱着天文物理平行宇宙,他不知道她两次失去爱因斯坦时的绝望,他不知道她看着他们一家人时的孤独。她的亲人们也是真的关心她,只是他们没有选择了解和关怀真正的李玩。李玩吃狗肉的那一幕实在太让人心塞,所有人都知道隐情和她的强烈不适,表情都万分纠结和隐忍,可是没有一个人真正出面阻止不知情的叔叔送上的这份不合时宜的好意。
爱有时会成为一把无法抵抗的利器,你不忍再伤害他们所以只能选择伤害自己。这个第一印象中有些不听话有些叛逆的女孩在影片最后站在阳光里哭着长大了。
她将成为另一个像她姐姐一样人人都夸懂事的好女孩,她也将看着和她一样喝牛奶会吐,被送去滑冰摔倒了也要靠自己站起来的弟弟慢慢长大。曾经的那些伤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渐渐遗忘,但这个女孩再也不会有最初那样天真明媚的笑了。
真正的李玩是什么样子,从始至终,无人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