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电影简书电影院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栏杆内外的两双眼睛(影视评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栏杆内外的两双眼睛(影视评论)

作者: 小关平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09:41 被阅读13次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剧情

    第二章:画面

    第三章:风格

    第四章:演技

    第五章:主题

    ————

    本片看完之后十分震撼,一时之间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尤其是它的结局,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是一种极度写实的恐惧和悲哀,引起了观众的反思,而并没有追求戏剧的统一性以及美国人的一贯审美特点:大团圆结局(本片由英美两国联合制片)。

    我认为一部评价一部电影主要在于五个方面,即剧情(故事)、画面(视觉)、风格(艺术)、演技(细节)以及主题(思想),任何电影(无论商业还是艺术,类型还是作者),都应在这五方面下功夫。

    ————

    1、剧情

    虽然是英国BBC和美国的合拍片,但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德国男孩和一个犹太男孩的故事。

    以孩子为主角的现实主义电影,往往都比较受人关注,比如同样是名著改编的《雾都孤儿》,同样反映纳粹残酷的《美丽人生》,无不都是以孩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真实的社会。

    但在剧情构造上本片与它们不同,《雾都孤儿》说的是一群处境相同的孩子,《美丽人生》说的是处境相同的父与子之间,而本剧所描写的只有两个孩子,而且是处境有着天壤之别的德意志军人家庭的孩子和正在受德军残酷压迫的犹太孩子。

    影片叙事结构比较简单,也很流畅,全剧的小主人公布鲁诺的语言、思想和行动贯穿始末,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他的视点展开剧情的。

    从对待搬家到适应陌生的环境,从对“穿睡衣的人”的好奇到“探险”中认识了舒默,从和舒默友谊的交往到帮助舒默寻找他的父亲,一直到最后的惨剧发生,全剧从故事上来说不复杂,却很生动,而且吸引观众一点点地去关注这两个小男孩的命运。

    看到中间的时候,观众可能会猜想,最终他们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无法改变的身份会否让两个人的友谊有着戏剧性地冲突变化?

    果然,其中就有一个片段是小舒默来到布鲁诺的家里来清洁酒杯,布鲁诺在德国士兵的严厉询问下不敢承认自己与舒默的友谊导致舒默被毒打的情节。

    这一段是很真实的描写,因为小小年纪的布鲁诺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包括受到了严重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盲目崇拜和对犹太人的歧视仇恨等精神教育的影响,自己在严厉的呵斥面前受到惊吓,不敢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改写成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反而不够真实。

    正因为自己对待朋友出现的种种矛盾,他后悔了,后来真诚地向舒默道歉,并且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来补偿这段友谊,包括进入集中营为他找寻父亲。

    看到这里,大家不仅对布鲁诺的真诚勇敢而感动,而且对他们两人的命运有了新的期待和担心,因为他们要进入的是纳粹为犹太人精心设计的“游乐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间地狱,而不知情的两个主人公将会在这里面对自己的命运。

    因为无意中看到了纳粹军人给犹太人做的“犹太游乐场”的介绍片,从而认为集中营其实就是游戏的场所,好奇心和同情心驱使他加入了舒默的生活之中,帮助他寻找父亲,正逢他们这一批的老弱病残进行毒浴和焚烧的悲惨事件,导致了荧幕最终的悲哀和凄凉。

    ————

    2、画面

    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而与电视剧不同之处,就是极度地表现美,要在120分钟的视觉感受中表现出美的存在。而画面的摄影及美术效果就成了每一个导演都应该追求的东西。

    从欧美国家的电影技术上来说完全走在世界前列,画面清晰度已经达到同时代的最高,那么所比较的东西就是选景和拍摄,以及部分的后期制作了。

    本剧表现的是二战时期的故事,选用的外景从建筑上来看我不知是不是德国,给人的感觉是很舒服的,街道、庄园、别墅、树林、溪涧,都给人一种很清新的自然美。去除本片的现实意义来说,很多镜头都是很美的艺术画的感觉,当然这些“美”都是外表现象,本质是非常“丑”的,这一点暂时抛开,因为我们这里只看画面效果。

    再有,就是家庭里的美感。因为布鲁诺的父亲是德国高级军官,所以家宅是很豪华高贵的,从里面的士兵会见、仆人劳动、宾客就席等场面就可以看出,内景的拍摄也极具美感,从旧居的奢华到新居的质朴,都包含着西方家庭中的那种华丽典雅。

    最能表现画面质感的就是用朴素来表现美,也就是舒默所居的那个“农场”以及舒默身上的那套具有象征性的“条纹睡衣”,是影片中最具有表现力的颜色和画面。

    海报中画面也极具艺术感,一个侧面的视角,高高的电网两侧,坐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德国孩子布鲁诺,一个是犹太孩子舒默,两个人只是坐着,对看着,没有像《ET》那样两个“孩子”握手,也没有像《泰坦尼克号》那样男女主人公深拥在一起,而是平淡地互望罢了。

    这种平淡中见到美的手法比那些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过影片的人再来仔细欣赏一下这些画面,可能会更觉得心痛与不安吧。

    ————

    3、风格

    与《美丽人生》所具有的那种喜剧感不同的是,本剧从头至尾没有让人觉得发笑的可能,基本上是带着一种审视和关怀的心去观影的。一方面是对布鲁诺的关心,不知他的结局会如何;一种是对舒默的同情,不忍他再受那“哨音”的折磨。唯一能感到一些喜剧意味的可能是布鲁诺瞒骗妈妈去见小伙伴的那颗童真的心。

    以两个阵营相反的孩子做为主人公,来讲述这个故事,是本剧的最大特点,原著小说写的好,给影片的风格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导演拍摄时同样采取了最常用的正叙手法,以一条时间主线做为主轴,把两个孩子的相识过程做为副线,在表现手法上来看,表现矛盾冲突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后半部分,最大的冲突莫过于布鲁诺挖地道进集中营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父母的态度等等。中间最妙的一场表现人物性格的戏就是舒默去布鲁诺家洗餐具时被好朋友否认友谊,那一段中,小舒默眼神所带来的不解和失望是最感动人心的。

    导演用朴实的手法来拍摄,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在高潮和结局上做峰回路转,而是忠于原著,或者说忠于观众的心和历史的真相,在平淡中见真实,把现象和本质全都揭露地一览无遗。

    最值得说的就是犹太人被骗入“澡堂”中进行“洗澡”的场面,大家不知是否注意到了,最后一个画面,那个接近于静态描写的拉镜头,就是“浴室”外挂放整齐的“条纹睡衣们”,它们是影片的“文字主题”,也是画面的象征性镜头,前文都已叙述到了。

    为何那些睡衣挂放如此整齐呢?

    这一对比和反差应该不是偶然,应该是导演特地安排的,因为那些犹太人以为真的是给他们洗澡,所以把只属于自己(有号码)的“睡衣”整齐地挂放在架子上,为的就是在洗完澡之后能够方便地认出。

    他们逆来顺受地接受着敌人的压迫,同时也在积极地面对生活,并没有因此就完全丧失了人性,而在沉重的泥泞中缓步前行,仍旧没有放弃希望。殊不知自己却永远再也不会出来穿上这些衣服了……

    这种极为普通的愿望与无法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正好是导演在影片最后极力表达的意图,所以他把这个细节描写作为影片的结束,而没有把妈妈和姐姐的伤心痛哭作为终结画面。

    ————

    4、演技

    若我来评本片的最佳演技,必定会给舒默。因为他不仅是被同情的对象,而且确实表演的很真实,这对一个不满十岁的童星来说并非易事,小孩子在演戏时可能更会比较洒脱,但想表演得真实又符合导演的心意却要一定的内心体验。

    在舒默身上,我看到的有惊恐、好奇、纯真和安分。

    在他第一次看到布鲁诺这个德国贵族男孩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表情就是带着惊恐的眼神看着他,包括在他听到集中营的哨声之后,以及在布鲁诺的家里对德国士兵时,都有惊恐的表情,这是其“真”的表现。

    其次是好奇,在与布鲁诺的交谈中可以看得出来,两个小孩子都有好奇的特性,这也是所有小孩子都具备的个性,关键是如何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把好奇心的感觉表现出来,是考验演技的事情。

    纯真的心是舒默最能触动观众泪腺的东西,包括他在铁牢内吃东西和在布鲁诺家回答士兵的话,以及两人下棋时都可以看得出来,是其最可爱之处。

    最后说说“安分”,犹太人是智慧和勇敢的民族,他们的身上不是没有反抗精神,出走埃及的领袖摩西就是其中之一。但二战时期面对政治和民族上的压迫时的犹太民族,更多的是厌倦了战争后的一种逆来顺受,一种怀揣着希望忍受着人类无法忍受的痛苦的一种卧薪尝胆的精神。

    小小年纪的舒默似乎也有了一种默认痛苦却并未悲观的心,在听到每次哨声的时候,舒默就会推着他的小推车,飞快地跑回去集合。包括对朋友的容忍,这些无不是他对待生活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值得赞扬和学习,也是影片表达出的一种内在品质。

    当然,布鲁诺包括他父母都有着较为不错的演技,只不过被舒默的风头压倒了。

    ————

    5、主题

    其实从第一说到第四,片中的主题内涵我已大致说完了,这里做一些补充。

    曾看过其他网友的点评,有一个细节的理解说得很精辟,说的是宣传德国民族和历史的教授来上补习之后,原本喜欢娃娃的12岁的姐姐不再喜欢娃娃,把它们打进冷宫,而在“伟大”的纳粹宣传下表现出对国家的自豪感和排外性,对犹太人开始打心眼里的痛恨。

    由此类推,如果没有“舒默事件”的发生,8岁的布鲁诺在几年后会不会也变成一个这样的人呢?和犹太人一起上天堂好呢?还是成为一个“魔鬼杀手”后和纳粹党一起下地狱好呢?这就是主题升华后的另一个感想。我对本片还未联想如此深远,在这里对那位影迷表示佩服。

    战争与和平永远是电影的一个宏大主题,表现犹太人大屠杀的影片不少,《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朗读者》等等,每一部都很震撼,感触人心。

    越是贴近人类生活,越是能把人们心底最想说的话说出来的影片,对观众的震撼也就越大。

    2009‎年‎7‎月‎22‎日初稿  2018/7/13修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栏杆内外的两双眼睛(影视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zd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