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的智慧

作者: 锐_22be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18:21 被阅读0次

    整理以前的习作,几年前的一篇随想,放上来以作留念。

    ——————————————————————————

    处世的智慧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我也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人如何能控制欲望避免灾祸呢?国家又如何能不陷入战乱呢?老子主张人要无私而寡欲,国家的统治者要自然无为,小国寡民是理想的状态了,但是我们真的能够做到么?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路边最潦倒的乞丐也渴望掌握天下权力、拥有天下财富。坐在最高位上的皇帝,即便作用江山也梦想还要再活五百年。所以秦始皇派了徐福去东瀛寻找长生不死之药,淳于棼做南柯一梦称状元为驸马,不要耻笑他们,这是人真实的欲望啊!那么难道就没有生来就清心寡欲的人了么?那些生长在乡村僻壤中的农民不也有很知足的吗?我想在以前也许是有这样的吧,但不是因为他们生来知足,而是他们见识短浅罢了。因为外界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见识过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不知道自己生存环境之外的天地。但是当他们有条件走出自己的村庄,看到城市的繁华,他们不也开始在乡里攀比盖新房、买汽车、也想着有一天不要再务农,也像城市人那般享受繁华的生活么?那么初生的婴童又如何?他们饱了就不吃,睡好就醒来,不是天生的单纯寡欲么?我认为这是此时婴童尚小,还不能自保的缘故。他们的吃喝拉撒、一举一动都要依靠他人完成,他们即使心有所欲也口不能言,所以此时最简单的生存欲望只要得到满足他们就很欢心,不是因为清心寡欲,而是只有这样他才能求的他人的照顾,是一种自保的天性吧。等到他们长大起来,刚刚会跑就要到更远的地方、刚刚会吃就开始挑肥拣瘦、刚刚能讲就开始求这要那,这难道不是人欲的天然么?

    那既然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欲望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让一个人无私而寡欲是多么的难啊,我们上下五千年,芸芸众生之中做到的人百之无一吧。即使有人能够做到无私寡欲,那么他又能让跟随他的众人也能无私寡欲,这恐怕万中无一了吧。更不要说一 国之君能够做到清单寡欲、无为而治,也让他的臣民也能够效法他,我看看历史实在是很难找出这样的人啊!老子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却如何能够实现呢?就像孔子所说,李耳就是天上的龙啊!即使孔子这般善于思考的人只怕站在最高的山顶,仰着头拼命往上看也难以看到龙的一角吧,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又如何能达到老子所说的那种境界呢?即便能够达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吧,在这之前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

    小国寡民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吧。老死不相往来又怎么可能做到呢?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知道的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强,而资源却越来越少。谁人不知道“道“的好处呢?但是能悟到的又有几个呢?人总是遵从了自己的欲望,不断的从自然界索取,自然界的不够了就从其他人那里索取。于是孔子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思想,这些想法虽然在庄子等看来离“道”偏离了很多,孔子所崇尚的“礼”只是下下等的生硬牵强,不合自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更接近人的本性了吧。举例说来,对于一个行为合乎“道”的人来说,路不拾遗是自然的吧,也不需要褒奖的吧。但是面对人的贪欲,路不拾遗很难做到啊。由于人们总是习惯去褒扬能够完成困难事情的人,于是人们认为路不拾遗是一种美德,去褒奖他,赞美他。相反的就去指责他,甚至视其为罪责从刑法上去惩罚他。孔子却很是批判了这种所谓的“美德”,认为这样反倒是违背了人们天性的贪欲,使人们更不愿交出拾到的遗失物,所以他认为路不拾遗不应该作为一种美德去向普通人来标榜。孔子的这种想法是否可以称为一种在人们在无法达到老子所说的“道”之前的权益,让人们有了一种通往更高境界的途径呢?如果我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思想,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孔子子崇尚“礼”,人为的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恪守不同的规矩等处世思想,是出于在“道”和“欲”之间进行博弈后所催生出的一种次优的选择呢?这难道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么?

    其实这种博弈无处不在吧,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中国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博弈中一直进行着“次优”的选择。而这种“次优“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平衡,只有能够在处世过程中保持这种平衡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汉朝的刘邦、刘备不是这种人么?北宋的轻武重文不是这个原因么?毛泽东的土改政策不是合乎这个道理么?拉拢一派、打击一派不是政治上经常上演的戏码么?公平正义、民主和谐不都是包含这样的考虑么?这种平衡可能不是最好的,不是最有力的,不是最高效的,却是可能是持久的。这就是人无穷的欲望在互相博弈后作出的包含了即有得到也有妥协的一个成果啊,这种”次优“的选择难道说不也是一种智慧么?无论作出的这种”次优“选择在以后看起来有多么的无理,多么的有危害,它只要存在一天就说明它还维持着复杂的平衡,如果有一天这种平衡不再,那么它随之倾覆也是必然的吧,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存在必有道理”。如果我们也从平衡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国际、国内时事,很多事情我们也会有个全新的看法了吧。

    如果一个人有处世的智慧的话,他就会看清楚这种平衡,不会在平衡尚可存续的时候妄想去打破平衡,也不会在平衡即将颠覆的时候去保持平衡,不会因为一方势强而阿谀对方,也不会因为同情而立于危墙之下。这样的人在乱世中能够保全自己,在盛世中能够发扬自己,不但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名声,他们不止了解世事,还了解自身,不仅知道“攻”,还善于“守”,善于“得到”且懂得“失去”,他们就像风中的蒲草一样,身体能随着风左右摇摆,而根却牢牢抓住地下毫不动摇,即柔弱而又坚韧,这样的人不能不说是有处世的智慧啊!但是能够有如此智慧的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古时的张良是否能算一个呢?华盛顿是否也是这样的呢?我也真的不知道啊!

    一个有智慧的人总是要保存自己的吧。生命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民主、爱情等等而丧失生命呢?明知人一死去万事空,他们难道是没有智慧的么?仔细想想也许不是这样的吧。

    人为何为人呢?人何以区别于动物呢?是因为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赋予着对自由的追求吧。这种自由区别于对动物对原始欲望的满足,它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需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否就是因为人比动物有了更为深远,更为博大的精神世界?如果人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否就可以说与猪狗无异?

    那么既然人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区别于动物,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忽视了我们的生命和原始的欲望了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只有满足原始的欲望,才能让我们有精力去处理我们的精神世界,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原始欲望太强则让我们只能沉浸在物欲当中而忽略了我们还有做为“人”的一面。看看周围,有多少人能真正称的上“人“呢?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他们或是轻贱生命、践踏尊严、限制自由,或是整日浑浑噩噩,麻木无觉,陷入了“不是我糟蹋别人,就是别人糟蹋我”的怪圈,这种人现在不是比比皆是么?他们之中有些整日享乐于声色犬马之中,有些每日忙于生计为了吃食,他们都只知沉浸于动物性的原始欲望,而无视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们视自己为猪狗,也必然视他人为猪狗,轻贱他人的生命与尊严也必然轻贱自己的生命与尊严,肆意掠夺他人的自由权利,也必然作茧自缚动弹不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很可怜的么?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多,但是形成这种情况究竟应该责怪谁呢?

    追求精神自由的人又会怎么样呢?生活在人这个社会中要面临纷繁复杂的情况啊!虽然我们用“坐井观天“去讥笑那些看待事物片面、偏执的人,但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又有谁不是井底的那只青蛙呢?以为得到了一些道理,看到了一些事情就要去聒噪一番,不也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情么?人要想看清事情发展的趋势,想要找到千百万股互相冲击、牵扯而形成的势力平衡点而保持自身的不败,不就像在风的漩涡中想要立于风眼而获取平静那般困难呀!况且这些势力是变化莫测的啊,即便一时能够把握,哪能保证下一刻毫无立身的依凭呢?既然人难以看清趋势,难道就要苟且偷生,形同猪狗么?所以一些不甘的人要争取自由、争取权利、争取尊严争取所有一切能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失去了生命,有些生命逝去的就像在大海中投下一颗石子,听不见一丝声响,起不了一丝波澜。像人一样的活着?还像猪狗一样的活着?他们作出了选择,这个选择也许只是个次优的选择,但是这恐怕也是人局限在自身所在的时代中无奈吧。这种人为了“为人”而舍弃了最基本的生命,是智慧的么?庄子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为了争“为人”的一时之快而白白丧失了生命,或是忍受不了“难以为人”的痛苦而主动放弃了生命,那真不是一个生活勇者的所为啊!

    处世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呢?我又应该向何处探寻呢?即便我现在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即便我能够得到处世的智慧,那谁又能抵御得了生命的无常呢?最后我想起了玄则问青峰和尚什么是佛?青峰和尚回答说“火神来求火。”过去不可挽回,明日无法预测,只有珍惜现在,把握眼下才是能做到的吧。对待自己要有坚持、有妥协,对待他人要有原则、有宽容,我现在只能知道这么多了,答案在自己这里,却还要我去不断的探究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世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zn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