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量化的“亲情计算题”。
题目是,假如你和父母分隔两地。你一年能回去几次,一次能在家呆几天,除去应酬朋友,关照自己的爱好,睡觉的时间,你真正能陪父母的时间有多少?中国人平均寿命72岁,就当我们的父母能活到85岁。那么余生,我们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究竟有多少呢?
再比如,我们就是和父母住一起,那么我们上了一天班回来,有多少时间愿意陪爸爸妈妈聊聊天,或者有多少耐心听爸爸妈妈叨叨家长里短呢?
这种量化出来的答案,让不少人泪目。包括我。于是总想 着,找机会弥补我作为女儿的亏欠。
曾经,我也以为,帮父母买奢侈的衣物,买昂贵的保健品,买最流行的居家生活用品,大把大把的给生活费……这些就是最好的孝敬。
许多年以后,爸爸的突然离世,才发现,我买的那些品牌衣物,大部分都没开折,那些昂贵的保健品也被他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珍藏在衣柜的底层,给他们的生活费,反而只是有增无减的成了一串数字躺在一张折子上。猛然惊觉,或许我的方式错了。
的确是错了,现在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政策,所有的电视节目,只要一牵扯到亲情。“陪伴”成了最闪光的字眼,也是最贴心的孝敬。于是,我借着陪读的春风,从千里之外来到离妈妈最近的位置。
于是,陪着吧,伴着吧!白天就和妈妈买买菜,看看电视,晚上唠唠家长。起初,妈妈还是挺高兴的。
久了,妈妈说,你去买菜吧,挑你喜欢吃的买就行了。待我去买菜的空档,妈妈却在就近的一块废弃的山丘中,刨出了一块地。还偷偷摸摸的回来说她去溜了一趟弯。
看电视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出去一下。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她去哪?她却说,看电视久了,眼眼胀,浑身都疼。我去地里捣鼓捣鼓,种点啥青菜的。
听到这,我火冒三丈,快七十岁的人了,这些事都是我和弟弟强烈禁止她去做的。去那块地的路又是极其难走。弟弟不在家,我觉得有责任不再让妈碰那些上山下地的活。
于是,第一次对妈妈大吼大叫。妈妈一句话都不说,好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在我面前抽抽噎噎起来。我的心莫名的生痛生痛。但我自我救赎的以为,伤了妈妈这一下,往后不去碰那些粗活,也是值得的吧!
在我自以为是的那段时间,妈妈却整日的郁郁寡欢,好像丢了啥一样的,没精神。难道我又做错了,我试图问我妈,是不是我上次说话语气重了,让你伤心了。
妈妈说,不是。只是农村人,做了一辈子农活,突然这样闲下来,心里空落落,人也空落落的。你就让我去刨刨地,捡捡柴吧!现在自己家又没田没地,也只能去那些山丘,路边种种菜了。去做点事,我就精神了,也觉得自己有点事做了!
突然觉得我的陪伴好像给妈妈带来了困扰。好吧,从小被爸妈呵护着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就从现在开始也学着点吧!天天陪妈妈去那块小山丘,刨一亩三分地,种纯绿色食品。不刨地的日子,陪妈妈去山里捡柴,现在到处是枯枝死丫,可好捡呢!
不停的夸快七十岁的妈妈,走山路那么利索,种菜那么专业,捡柴那么有路数。妈妈可开心了,整天乐呵呵的!
天气不好了,不能上山下地了。我就变着花样要妈妈弄好吃的。比如,南瓜饼,萝卜粑,咸腌菜,糯米红薯饭啊!都是我的最爱!以前回家,妈妈一问我,想不想吃,我老说不吃。看着她的一脸落漠,我也是忍着馋。总是怕她太辛苦。现在不再自以为是了。我要求越多,反而让妈妈觉得她的被需要。乐呵着呢!我也乐呵!
真心的觉得妈妈这辈子可苦了,也许苦中作乐是那个年代固有的特色吧!
很想很想说句,妈,我爱你!往后,我会尽量尽量用你喜欢的方式来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