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二下学期期末,我生物考了28分,羞愧难当。
令人尴尬的事随之而来:我爸打着补习功课的名义,有意将我拘在家中。矛盾在某一天达到了顶峰。
那日,我和朋友约好了骑车外出,推车出门之际,我爸气冲冲地拦住了我。
“成绩不好,你哪儿都别想去!”这句话像凛冽的寒风,寒到我的心里去。
凌厉过后,他开始怀柔:“我都是为你好,当初你爷爷要是能这样对我,我早就考上大学了”。
2
电影《死亡诗社》里,高中生尼尔一直被家人寄予厚望——考哈佛,当医生。为此,爸爸严格限制他的课外时间。
一次,尼尔瞒着父亲偷偷参加了学校的戏剧表演,尽管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但爸爸十分生气。父子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我们很试图了解,你为什么坚持反抗我们,但是不管原因为何,我们不会让你毁灭你的生活”。尼尔爸爸用这句话让儿子闭了嘴。
3
《死亡诗社》拍摄于1988年~1989年,可是你看,翻越世纪之交,隔着中外国情,父母的理由都那么相似——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细思,这样的论调在你我身边多么常见啊。
中学时,你捧回一本《红楼梦》,刚看了一半,你妈发话了:“好好复习,别看杂书。”你稍微不悦,她兀自收了你的书,顺便丢下一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
高考报志愿,你盯着古代汉语专业若有所思,你爸站出来了:“别看了,出来肯定不好找工作,还是学金融吧”。你坚决不从,惹得你爸披挂上阵,在交上去的前一秒偷偷修改了你的志愿书。
大学毕业,你接到家里的电话:“考个公务员吧,工作稳定,环境安逸,以后找对象都容易”。你放下电话,眼前一片迷茫。
面对选择,早已成年的你,依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孩子,别犯犟,我们可都是为了你好啊!”他们再次祭出这面大旗。
4
出发点一好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可是,难道动机正确结果就正确?
学者刘瑜写过一篇文章,名为《爱无葬身之地》。里面提到,她的父母爱操心,生活中什么事情都要搀和,这使她感到“不断地在我心中培育一种自责、自卑、自我唾弃的情绪”。
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上哪、干吗。
5
历史上也有个著名的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
南宋时期,有一对小夫妻,男的叫陆游,女的叫唐琬。这对小夫妻自打结婚后便整日在一起吟诗作对,他们琴瑟和鸣,羡煞旁人。
然而,陆母却有了另外的担忧:儿子每天忙着谈情说爱,这样下去还怎么参加科举?于是,这位老妇顶着娘家人的压力逼迫儿子休了妻。要知道,儿媳妇唐琬可是自己的亲侄女呀!不仅如此,为了断掉儿子对唐琬的念想,她很快为儿子重新娶亲。
的确,自打唐琬离开后,陆游也上进了,不久便考取了功名。可是对于陆游来说,功名加身又如何,这一切都难抵他失去唐琬的痛。以致7年后忆及,他仍为当年的懦弱后悔,在《钗头凤·红酥手》中连写下三个错。甚至到了75岁高龄,他仍要到曾和唐琬一起游览的地方缅怀,对着曾经的风景,他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名句。
由此可见,他失去唐琬的痛有多深!你能说陆母当年的棒打鸳鸯,真的为儿子好了吗?
6
为什么父母明明好心,却难以获得子女的认可?
试想一下,在父母说出“为你好”这三个字之前,孩子的态度是什么:
我对我爸限制自由的做法显示了敌意;你对你妈没收书籍的行为表示了不满;他对他爸干涉自己填报志愿有了抵抗情绪……
看清了吗?在“为你好”先生出现之前,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主意,且对父母的干涉直接或者间接表示了不满。于是,“聪明的”父母请来“为你好”先生。届时,子女一旦反抗,便会赢得一顶“不知好歹”的帽子,周围的臭口水、烂菜叶随时飞来。胆敢不服,恶心死你。
还有更严重的。
“为你好”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手,即:“我不相信你能做的好!”这三个字一旦刺进孩子的内心,就会一点点腐蚀掉他们的自信心。丢了自信,就丢了飞翔的翅膀。
除此,信任危机还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反正我做什么你都不满意啊”!于是,日常的对话关系也渐变成家长的喋喋不休,孩子的至死沉默,亲子关系危机四伏。
7
只会打着“为你好”旗号的家长,本身就缺乏对教育的理解。这种缺乏,令其始终无法正视孩子的需求,只能借助口号让孩子顺从。
“为你好是中国家庭教育糟粕的精髓!”知乎上一网友这样总结。
电影《死亡诗社》的最后,尼尔拿出一把枪,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是的,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为你好”模式带来的,都是双输的局面。
在文章的结尾,刘瑜说:“多少次我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能在兢兢业业地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功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愿我们不要做只会说“为你好”的父母,愿我们在父母的“为你好”面前,做个不那么听话的小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