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艺术交流群里加了一个转了关于尼采文章的学雕塑的同学,因为读过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并且感受很深刻所以就想交流下,却由此展开了对艺术的谈论,收获颇多,所以记录一下。
我们的主线大概就是你该如何表达你的想法。他是学雕塑的,偏当代一些,所以很注重思想的表达。我们聊的一个主要的话题是:无论做雕塑或者是画画亦或是其他,你要进入一种状态里面。 一种思维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你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排他的,不想其他或者思考性的东西。你就存在在一种状态里面,这样一种状态里,你能够得到许多,也能够感受到你做这件事的一种收获。他举的例子说就像烧开水,在沸腾前面的一直持续的这样一种状态是很重要的,就是坚持,像爱迪生做灯泡实验一样,大量的状态才会达到一个沸点,而这样一个沸点,大概就是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别人能够懂了,别人也能够理解或者说共同感受到这样一种状态,你所处的状态。 当然,保持这样一种无论是画画或者做雕塑或者其他方式表达的状态,是一件坚持的事情,需要沉下心排他的去做,需要一种执力。而其他人如果想要了解你的这样一种状态,大概也需要和你有相同类似的人生经历,阅历才能够懂,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懂你的意思,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所成长起来的结果不一样。说到执力,前两天看到范曾说的,我们不要陷入一种"我执",什么叫"我执"?就是一种烦恼障,你不要老是想着如何去做好,你只要笔下动,一直做就行,无论十年,二十年,你不能限定时间,否则就会烦恼,一旦烦恼了,就会陷入困境,而放下就如来,你想的多了,画画或者这件事本身给你的感受就会变少,这和前面说的状态大概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感受力。
原作的魅力无穷。你所选择表达的方式,需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并且要体现出你所选择表达材料的优势。否则你的表达,你的传达会变得平庸,回答的大概就只有,嗯,噢,挺好的。而没有其他共鸣,没有其他,啊,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想最开始聊尼采时大概也是这样,尼采所选择的是文字,他用他的一种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他的思想,他的欲望,他的孤独和他的一种巨大的悲痛。他所构建的是一个他的世界,我进入了,并且共鸣了,我想大概这就是他所找到的最适合他的表达方式。
当然,西方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所塑造的人也不一样,我们所注重的"大体",而西方注重的是"自我",这就是哲学上很大的出发点所导致的不同。前两天的关于什么叫画画的一个讲座,大概讲了其实艺术的区分现在很难定义,自从有了杜尚,大概就出现了一个令人不断争议的状态。印象很深的是老师举的那个盯了一千个小时的白纸的例子,也装框作为展览。这样一个一千小时的白纸当然不仅仅只是白纸,他承载了作者的无尽的思考,大概也像是打坐,不仅仅是单单坐在那里,你背后的收获就像平静海面下暗藏的汹涌。这也和前面说的个人阅历很相似,只有你也有过相同的思考,做过类似的事情,才能感同身受,我相信经历过长时间打坐的人面对那样一张白纸,肯定收获颇多,像是"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一个样子。
而中国有中国的优势,我们很注重意境,山水画靠的是一种对原作进行品读时的互动,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他说到的,你不需要知道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样的故事,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感受,感受的程度也会不一样。就像你跳舞的和唱歌的这样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去感受也会很大差异。这也和看问题的方式也有关系,木匠看到树和哲学家看到树或者画家看到树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西方传统的绘画不一样,这样一副填满的画,你只有从画中才能得到联想,得从他的时代去了解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加的感受到他作画的意义。后来是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才出现了后来的现代当代抽象的东西,他们在学习我们的东西,我们也学习他们的东西,艺术终究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融合应该也会是不断的创新,呈现出新的不一样的东西。
哲学的研究终是学习东西方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所必要做的,你需要了解文化才能懂思想,才能更加好学习其精华,而后自我吸收融会贯通,多做思考,不人云亦云。而艺术这东西,我想只有站在一个大的高度上去思考去感受或者说纯粹一点去创作去表达,少一些功利性的东西,才能做出感动他人的作品,才能被大家接受,才能不只是像流行音乐一样过眼云烟。
以上都是个人交流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谅解。另外,请问有研究现当代哲学,或者是哲学性的值得深思观点的书籍推荐的嘛?希望有大神推荐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