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是我每天都要学习的APP,早晨七点钟准时收听逻辑思维和李翔知识内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零碎的时间里不断地被打破固有的认知,建立新知从而开启新的一天总是让人感觉无比振奋。
除此之外,我也花钱购买了一些付费课程,例如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以及吴军的硅谷来信。除了这些上百节干货满满的大课程外,我还购买了其他的一些小课程,例如如何保养皮肤,如何科学健身以及如何高效学习等。所消费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冲击,还有视觉上的享受,我还购买了一些电子书,例如文学名著,通俗小说等等。
作为得到的忠实粉丝,我唯独拒绝购买每天听本书这套产品。365元365本书,一天一元一本书,它比我以前购买的任何产品都要实惠的多,但我依旧拒绝消费,主要基于以下的几个原因:
1.每天听本书会给人我读了这本书的错觉
作为得到的忠实用户,因为打卡学习累计时长以及在平台消费的金额数等原因,得到会奖励用户每天听本书,我陆陆续续听过几本书,但是直观的感受与真正的阅读实在是差距太大。
与其说我们在听本书,不去直白的说我们在听一本书的梗概或是一个团队精心打造的读后感。
我曾经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听他们聊起某本我在得到上听过但没看过的书,本想跟着一起讨论,但是最后发现根本就插不进去话。他们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而我只是停留在知道这本书大意讲什么,他们在争论自己的不同观点,而我却停留在非常单一的,也就是团队打磨出来的观点里。
但是毕竟大多数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得到平台推出产品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大家在节省时间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吸收好书的精华,但是我认为平台的初衷和结果还是背道而驰了,毕竟所谓的听本书,听的并不是一本书,而更多的只是书的梗概混杂团队的观点,可以说跟书本身是脱节的。
2.每天听本书背离了阅读的初衷
阅读的本质仅仅是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吗?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后加以思考,跟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建立连接形成属于个人独有的思考。在我开始写作的初期为写作素材发愁的时候,不止一个人跟我说去写书评,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间达成某项正循环,成长会非常快。
在每天听本书里,这项可贵的体验被剥夺了。因为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那些打造产品的人。他们拿走了属于阅读者思考和提炼的最重要环节,直接推出属于他们团队的观点从而代替了阅读者的观点。
所以收听产品的人会有一种看似受益良多的错觉,但实则失去了在文意脉络中探寻真知,虽然辛苦却是非常宝贵的过程。
3.每天听本书会给人我读了很多书的错觉。
当然,以上的观点你也可以说,平时零碎的时间听本书,大块的时间完全可以按你说的做到完整的读书和思考,每天听本书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已,就算不听本书,你也会把时间用在刷微博,刷抖音上。
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能够很清晰地做出安排,用每天读本书为自己的学习之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每天听本书会助长他们自以为读了很多书的错觉。
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大家的工作都很忙碌。但是阅读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被提上了日程,每天听本书很好的在两者之间做了平衡,但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上班一族的懒惰之心。有了这么一套产品,他们便为自己的懒于思考找尽借口,下班后瘫在床上听本书,以为自己每天都在精进。殊不知,思考才是阅读中最宝贵的一环。
平台所打造的产品初衷无不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有效率,更加轻松。但我始终认为,在个人对新知探索之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