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图》是元代画家倪赞45岁时的作品。
这个时候的倪瓒开始脱离董源等前辈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六君子图》就是他个人风格形成初始的代表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9549/2a340bdfc81fd29c.jpg)
这幅画给人的整体感觉便是简淡。
“一河两岸”式的构图,此岸是几棵树木长在坡上;彼岸是几座远山;中间水面平静,以白作水,苍茫一片。
明明没有人,为何称“六君子”呢?
原来这六君子,便是画面核心部分的六棵树木。
据有人考证,这六棵树木分别是松、柏、樟、楠、槐、榆树。
我没有具体研究过哪棵树是哪个品种,大概长得最高的,一组组针状叶子的是松树吧。
这些树木并不像其他画家笔下的树木那样,或茂盛浓密、或枯枝遒劲,总之都是很用力地生长。
倪瓒笔下的树呢,似乎活得很自然,很率真,不刻意。
这些树的位置看着很随意,不过,一组两株,一组四株,也是画家经过了仔细思考的,只不过这些思考隐藏在了自然随意之中。
以最右边的两棵树为例,一笔直挺立,一略为弯曲;一只有主干,一顶部两个分叉;一枝叶向左,一枝叶向右;一树叶色淡,一树叶色浓;一针叶,一介字点叶……
并排的两棵树,细看处处不同。简单中,对比而丰富。
再看这六棵树的叶子,各个不同。
即使最左侧和最右侧的两个树叶大体相似,细看在笔法上也是有差异的:右侧的树叶更稀疏、更短促。
树下的坡岸呢,画家画得也很简单。坡体上用一条条的披麻皴皴出结构。
我们和前面的《容膝斋图》相比,就会发现,在笔墨上,《容膝斋图》坡岸的折带皴更为简略、更为个性。
画家在坡岸与树干转折处以浓墨点苔,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目光向上,看中景的水面,没有波纹、没有渔船、没有人,空空荡荡,使得前景中的树木更加突出,整个画面也显得愈发空灵淡雅。
再往远看,远景处几重山峦,静静地躺在那里。水面上映出山的倒影。
画家甚至没有强调远山的淡远感。
纵观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便是空净淡雅、自在天然。
树的左侧,是倪瓒的自题。说明此画是为朋友庐山甫所作,由于当时已疲累,勉强作画。
所以在文字最后,说“只得勉以应之。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
这个“大痴老师”便是《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
画的最上方,见黄公望题赞:
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
看来,这就是这幅《六君子图》的名字的来历了。
最后再说说这幅画的基本情况。
此图为纸本水墨画,纵61.9cm、横33.3 cm。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