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花以前写过不少山水画,比如之前介绍过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幅水墨山水画——《六君子图》,《六君子图》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所作,倪瓒是元代画家、诗人,号云林子,祖父是大地主,他是名副其实的富家子弟。
倪瓒虽然生的好,但没有沾染上富家子弟的纨绔和放纵,反倒饱读诗书,为人高风亮节,我们也可从他的画中窥见一斑,比如这幅《六君子图》。
倪瓒《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什么是倪画“三段式”
《六君子图》通过对六株古木的刻画,营造出了一种清冷的感觉,体现出画家对“君子之风”的崇尚。
它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构图,远处为山,中间水,近处是松、柏、樟、楠、槐、榆六株古木。远处的山在画作的四分之一处,往上是天空,往下是水面,水面没有用重笔勾勒,却给人一种辽阔之感,水面隔开的这两处景物截然分明,酝酿出的是清远与孤寂的意境。
这种“三段式”构图在倪瓒其他很多画作中均有使用,比如这一幅——《容膝斋图》。
倪瓒《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容膝斋图》也是典型的“三段式”构图,营造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之气,这是倪瓒构图的标志性特征。
孤高之景如何勾勒?
《六君子图》有个特点,那就是使用干笔画成,“干笔”相对于中国绘画中的“湿笔”,意思就是笔尖不蘸太多水,这样画的本质就不会被浓墨掩盖,下笔的时候也很好用力。
远处山峰先用干笔画出,描出秀丽的形状后,再使用皴擦法,倪瓒最喜欢用这种折带皴,能够表现出山峰的虚灵秀峭。
树是画的核心,这六株古木枝干挺拔,黄公望于此画上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正直特立”恰好揭示了六株古木所代表的含义。
六棵树的树叶分别用淡墨与浓墨点染,介字点与松叶点相互映衬并加以区别,这使树之间有了层次,也多了一丝萧远的意味。
近处的石坡亦用干笔画成,比远处山峰用了更多皴法,在水墨山水画中有“石分三面”一说,即,要画出石头的体积,应该画出三个面来。
倪瓒用披麻皴、解索皴等皴法给石头增加了厚重感,然后再用浓墨点苔。这么一画,树就好像真的是从石头的夹缝里长出来出的。
明代陈继儒曾经说过:“云林胸次清旷,笔以萧远,当咄咄逼真矣。”夸赞倪瓒胸怀清旷,下笔有萧远的意境,所以画出来的画非常逼真(注: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如何辨认倪瓒的画风?
倪瓒的画看上去干干净净,同时也显得十分高冷,与别的画家有很大的不同,萃花以与倪瓒同为“元四家”的吴镇为例,教大家以后如何辨认倪瓒的画风。
左图是元吴镇的《洞庭渔隐图》,右边是《六君子图》,整体看来,两幅画都是“一河隔两岸”式构图,画的景物也都相同。
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洞庭渔隐图》注重的是墨笔的渲染,与倪瓒的画风还是有根本上的不同。前者的山石均用了披麻皴,然后再以湿笔点苔,岸边有水草、芦苇,树枝枝叶繁茂。
这幅画用浓墨勾勒出了一种水汽氤氲的感觉,再看水面:
水面浮着一叶扁舟,小舟上有个渔夫。渔夫在古代是超脱与隐世的象征,这幅《洞庭渔隐图》显然是想传达一种隐世之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倪瓒画的也是山水,但他的山水不仅没有水雾弥漫之感,还给人一种渴意,萃花在看倪瓒的《六君子图》时有一种被拒绝的感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萃花推测,这可能与他的洁癖有关?
画风干净,原来别有缘由
倪瓒有着严重的洁癖,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他觉得这树太脏,让仆人天天擦,结果给擦死了,硬生生擦死了!(梧桐树: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啊?)
仇英《倪瓒像》不知道是不是倪瓒有洁癖的缘故,他的画总是出奇的干净,但也含着“生人勿近”的意味。不了解他的人,初看他的画可能会以为每幅画都在传达一种隐世的情怀。
实际上呢,倪瓒散尽钱财长期过着漫游生活,他不出世当官也不归隐山林,他曾写:“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表达了对世俗民生的关怀。
倪瓒的洁癖影响了他的画风当然只是萃花的一个小玩笑,更重要的原因是倪瓒孤高的性情与属于文人的傲气。
最后考一考大家,能不能看出下面两幅画哪幅是倪瓒的呢?留言告诉萃花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