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境界
哲学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处在第一种境界时,哲学上有个专门名词,叫感性认识。人们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所处的环境,从而获得了对该环境的感觉和印象。譬如说,我们到了黄山,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它的形象,並从其植被和突出的特点,比如云海、光明岭、天都峰、猴子望海以及黄山松,等等,而得到了黄山概貌。
我们还游览了泰山、庐山、峨眉山,还看到了许许多多有名的无名的,或生长茂密林木,或荒秃秃的,或终年积雪的。
同理,我们对什么是水,也必须有一个对山的了解的同样去了解水;即是对去看到的河、湖、江和海,以及塘、堰、沟、渠、涧及库等等,才得到水的结论。
只有如此,我们对什么是山,什么是水,才有一个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很重要,它是一切认识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哲学上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理性认识。
有了理性认识以后,你若是画家,就可以画山、画水了。比如张大千画《黄山》,那气势、那壮观,真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黄山。又如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把碧水、瀑布写得那样生动。
当然,不光是文学家、画家是这样的;就是普通人对生活的认识不也是如此吗?
哲学的第三个层次,即人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把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上升为理论知识。
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使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到了这一层,人们就可进入哲学的自由王囯了,就可返朴归真,终于能天人合一!
到此,人们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下面,录两首宋人绝句来印证哲学上的第三个层次: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字面上来看,此层与第一层似乎没有不同,但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当然,要证明它们的不同非我的小文所能兼任的。]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看山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镜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