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一个西班牙马拉加的中产阶级家庭里。
像许多西班牙人一样,他跟母亲玛丽亚·毕卡索·洛佩斯的姓,他的父亲约瑟·鲁伊斯·布拉斯科是一名艺术教授,从7岁就开始教他素描和油画。
1891年举家搬到拉科·鲁尼亚 ,毕加索在这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展览,当时才13岁,到1895年的时候又搬到了巴塞罗那。
在巴塞罗那成功通过了西班牙美术学院高级班的考试,1896~1897年期间一直在那里学习,艺术展览会上因学术风格绘画《Science and Charity (1897)》而获得荣誉奖。
1897年底的几个月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皇家艺术学院完成最后的学业,虽然在那学到的东西还不如自己游览普拉多学的多。
但是他曾写道:“博物馆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画,很美,这些画都属于贝拉斯克斯艺术界的一流水平,有几幅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格列柯的恢弘之作。”
1898年毕加索染上猩红热,返回巴塞罗那,在圣约翰奥尔塔的加泰尼罗亚村庄休养,在他的画友Manuel Pallarès的陪伴下身体渐渐康复。
休养期间,他学会了打猎、生火和挤牛奶这些基本的的生活能力,1899年返回巴塞罗那,开始说加泰尼罗亚语,这个时候已经不再用他父亲的姓,而且颠覆了艺术学校的传统。
接下来的一年,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巴黎旅行,1904年时他在巴黎永久性的定居,而且渐渐融入到了巴黎艺术界,成为那些艺术家和作家中的一份子。
1901到1904年是著名的毕加索蓝色时期,主要是因为他的画作中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透过这一时期的画作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他的孤独与痛苦,画面主要描绘的是盲人、乞丐、妓女和囚犯等等这些生活在巴黎和巴塞罗那社会底层的人。
毕加索从1904年春天开始在法国生活,开始是在蒙马特区的“洗衣船”居住,住的地方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环境肮脏混乱,这一带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但是处于巴黎北部地区,不仅是艺术交流中心,也是奢侈糜乱的娱乐中心。
后来与他的第一个恋人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和诗人纪尧姆·迪费结识,生活比以前更加愉快,这对他的今后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影响。
从1904年末到1906年,毕加索的画作用色开始向鲜明生动的颜色转变、绘画对象开始转向陶瓷和世俗。
在粉红色时期,他最喜欢画的是巡回马戏团的杂耍艺人,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创意人,他甚至在《Family of Saltimbanques (1905)》中把自己画成丑角。
1906年,毕加索遇到了至交好友亨利·马蒂斯,当马蒂斯专注于野兽派风格的色彩表现时,毕加索正在探索原始的伊比利亚和非洲的艺术与破坏形式(fracturing form)。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或叫《(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是立体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幅重要的画作,虽说是在1906–1907年期间完成的,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公众面前展览。
这幅画的标题暗指巴塞罗那红灯区一条街,画面上描绘了五个妓女,毕加索并没有把她们表现出很诱人的感觉,而是通过把曲线转化为角度、把脸转化为面具来揭露身体交易背后的丑陋与肮脏,表现潜在的现实意义。
从这段时间到一战,毕加索一直和布拉克密切合作,他们一起尝试把目标物体分解成平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调查保罗·塞尚的画法。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一直用透视的方法在二维表面营造三维的视错觉,而他们想要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通过一种新的分解形式同时从不同角度刻画目标对象。
揭示社会现实,将风景、静物、乐器、人物分解,然后在薄薄的画纸上重新排列组合,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透过画纸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这种画风起初以分析性立体主义著称,但是这一阶段画风严肃、颜色单调且偏于中性,不过在1912年升级为色彩丰富的综合立体主义。
这两个艺术家经常用一些工业材料拼贴画布,就像是在构造目标物体一样,打破了绘画、拼贴画与建筑之间的界限,有些作品还包含趣味性的因素在内,感觉很有趣。
一战期间,布拉克也去打仗了,许多西班牙画家返回西班牙,毕加索的爱人艾娃(汉伯特)也是这个时候去世的。
可是,毕加索并没有离开,仍然待在巴黎,还结识了埃里克·萨蒂和诗人让·科克托,透过他们有机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Parade》)设计背景与服装。
《Parade》1917年首次上演,这部剧的背景乐是以敲打打字机的声音、雾角吹起的尖叫声和飞机起飞时螺旋桨转动的声音合成的,激起人们的愤慨;
另外,舞台服装体现了浓浓的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而且使用硬纸板制成的,给跳舞的人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这部芭蕾舞剧中,毕加索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她后来成为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1921年生了个儿子,取名叫保罗。
一战后,毕加索的画风更加偏向于自然主义风格,他继续给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芭蕾舞剧设计背景与服装,有时也带点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但并没有加入超现实主义派别中去。
1927年他开始和玛丽·泰蕾兹·瓦尔特交往,她后来成为他情色作品中的模特,使毕加索这一时期的画带有强烈的色彩,比如说《Girl before a Mirror (1932)》,她常常被画的体型很丰满,很漂亮,就像雕刻而成的一样。
毕加索搬到波舍鲁城堡和她一起生活,并在1935年生下女儿玛雅,这时他并没有和妻子离婚,后来在1936年,他回到巴黎,又和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
他给马尔作得画通过塑造尖头、瘦削的形象,有时候描绘她含着泪的样子,体现出她忧郁、深沉的个性,这个时候的画风已经转变为超现实主义风格。
毕加索还解释道:“对于我来说,马尔就是那个哭泣的女人,我已经以扭曲的方式来刻画她,既不用悲伤,也不用快乐来体现,仅仅描绘她在我想象中的样子,这就是超现实的现实。”
那一年见证了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右翼军队上将试图夺取西班牙共和党政权,因为毕加索属于共和党,于是他通过创作蚀刻版画和尘蚀铜版画来筹集资金,但是他的《Guernica (1937)》(《格尔尼卡》)把这种党派间的冲突带到人们的视野中,引起公众的关注,无可非议。
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为了纪念佛朗哥将军和德国勾结轰炸的巴斯克集镇而创作的。毕加索描绘的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他对生命被摧毁的那种麻木感,可以看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死婴,仰着头无声的嘶喊着;
战后毕加索不仅画画,而且做雕塑、平版印刷还有陶瓷,他常常把艺术史引进作品中,同时借鉴早期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说那一件伦勃朗·凡·莱因作品复制,迭戈·委拉兹开斯的《宫娥》启发他创作58件作品。
这一时期,他大部分是在法国南部度过的,先是在瓦洛里,之后是在穆然小镇,他私生活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早期开始就一直和画家弗朗索瓦丝·吉洛在一起,并孕育了两个孩子,分别是克劳德和帕洛玛。
吉洛1953年离开他后,他就跟吉纳维夫·拉伯特短暂的交往过一段时间,之后又爱上杰奎琳·洛克,并和她在1961年结婚,直到他生命终结时,他们仍然在一起。毕加索1973年4月8日在穆然小镇去世,享年92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