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交流时,今天我们谈论到好老师的标准。我列举了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简爱的老师谭波尔小姐、惠特曼的老师爱默生、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肖复兴的老师叶圣陶、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英国南丁•格尔、中国护理学奠基人林巧稚等。好老师最重要的应该是道德素养、奉献精神、责任心、爱心等,然后才是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前者如果不过关,后者越厉害,反而越适得其反。
我们谈论了一个写作者的过于冗长的标题问题。其实很多人并不喜欢长标题。长标题一般在新闻报道、通讯等应用类文体中比较多一些。文学作品一般不太适合长标题,有些比较特殊的文章有个副标题,副标题很多时候会比较长。普通文章正常情况下,标题大多都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少数文章由两个短句构成,中间用逗号、顿号、破折号、冒号、间隔号、短竖线等隔开。三句话以上的标题极其罕见,四句话糅合的标题就更离谱了,我们谈到的那个写作者的标题就是四句话糅合起来的,并且连标点符号都没有。每个写作者的具体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能够成长和进步。
关于写文章话题,我感觉标点符号、段落、语法、标题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也要非常注意才行,很多人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些方面,让文章质量大打折扣。至于文章素材、文体、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中心和立意等则属于更高范畴了。两个短句构成的标题,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这种标题一般都是在重点强调某些信息时迫不得已才用。还有标点符号问题,标题里能不用标点符号就尽量不用标点符号,前提是标题必须要符合中文基本语法和文化习惯。
写文章有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言简意赅、不堆积华丽词藻,也不刻意修饰。我举一个例子:最近几年有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畅销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我个人觉得,作者写的太啰嗦、絮叨了。翻来覆去,没完没了、不厌其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简单问题。作者写的内容简直有点没办法读下去,我感觉他似乎在用类似写长篇小说一样的文学创作手法写科普类说明文和应用类文章,这就显然犯了写作的大忌。当然,这本书读起来不顺畅,可能也和翻译水平太低也有关系,翻译过程中不会酌情断句和适当处理重复内容。《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读烂尾了,几年前没办法读下去。读了可能不到半本,再没读过。这本书的作者、翻译似乎都有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
我们也谈到东西方文化表达技巧和文化习惯的巨大差异。我很喜欢西方世界文学名著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色描写,这方面西方小说比中国小说更加吸引人。我们谈到黎巴嫩、拉丁美洲最近几年诞生了不少伟大的作家,黎巴嫩民族和文化的多元化。一般而言,文章结构比较复杂,科普类文章还是句子短点为好,太长不好。科普类文章,非文学创作时更需要言简意赅,语法正确。我们谈论到欧美最近几年,的确有很多书籍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缺点。我列举了《自由意志》,这本书是一本典型的低质量书籍。它经常和《乌合之众》、《自卑与超越》一起销售。后两本书内容很不错的。只是这本《自由意志》,里面大部分是不太好的信息,作者不谦虚,似乎比尼采更狂。读了前半本还行,越到后面,越无法读下去。最后我实在无法忍受了,上网搜索查询作者的信息,果然是个骄傲至极的人。
关于写作冗长、反复的问题,我还提到了卢梭的《忏悔录》。可能是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心理学话题,作者担心表达不清楚,总喜欢重复解释和翻来覆去讲同样的道理。反面例子就是写作过于简单的问题。我提到了冰心的诗,冰心的诗歌我也不喜欢。因为冰心的很多诗歌,全文总共两、三句话,每句话只有五、六个字。看完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感觉就像流水账一样,索然无味,前后信息貌似不相关,太简洁了,反而看不懂。有的朋友说那种诗歌是小清新,或许是吧。我感觉冰心的散文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冰心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寄小读者》。
西方有的书籍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正文中备注信息太多,有时候备注的内容能占到整本书内容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几年前,我读过一本法国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可能由于该书翻译和发行的版本太多,我正好购买到备注信息超级多的那个我不太喜欢的版本。那本《名人传》,几乎每页正文内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各种备注。备注的字体非常小,若换成和正文一样大的字体后,备注内容可能会超过整本书内容的百分之八十。我读那本书时,总是上面读一、二句,然后去书页下面找备注,在下面读好多行信息。然后再读上面,读不了几句,又在书籍下面读很长的备注。整本书自始至终一直这样子,没完没了似的。这类书籍,作者在写作时可能没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和大众阅读习惯。法国罗曼•罗兰是非常伟大的作家,也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家。我猜测那本书备注太多,感觉备注内容和正文内容比例严重失调,很大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其次是在书籍编著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化问题没有做科学化有效处理。才导致这本名著出版后,存在比较明显的内容结构瑕疵,容易成为令人诟病的,又非常渴望阅读和了解的影响力巨大的书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