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读书分享读书让生活美好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3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3

作者: 姜文止戈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17:30 被阅读0次

童话所表达的正是我们为了让情感得到平衡的幻想。

长发公主被巫婆囚禁于高塔,至少在她萌生去意之前,她是幸福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高塔便是母亲对孩子严密的保护。长发公主18岁,正处于青春期,在很多文化里,这个年龄是成年的分水岭。青春期之前,孩子是如此的依赖母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甘情愿地让母亲独占的,母亲的关怀与爱是孩子的全部仰仗和依靠。所以,一开始,公主是很开心的,巫婆梳理她的头发,打理她的生活,虽然她以前也看过天灯,但是却没有强烈的愿望要离开高塔,把外面的世界看得更真切。这段对话在公主和巫婆之间呈现了几次:

“I love you.”

“I love you more.”

“I love you most.”

多么清晰而熟悉的母女对话。母亲说,“我爱你”,孩子说,“我更爱你”,母亲再重复,“我最爱你。”若论爱的多少与深浅,孩子的爱永远比不过母亲的爱。母亲可以做孩子心爱的菜肴哄她,可以跋山涉水三天去找她心爱的颜料,只要她不离开母亲。

真正促使女儿和母亲分开的,不是对生母的幻想,不是来自其他人的认可,也不是对成就事业的追求,而是一个男人的到来以及对这男人的爱。因为被这男人激发的情感,她迫不及待地要成为自己。正如,让儿子真正和母亲分开的是对另一个女人的责任一样。这男人无须是身世显赫的王子,也无须是诚实守信的君子,他需要的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成为外面世界呼唤的一个化身,以及更重要的,他有着和母亲,也即女儿眼里的“巫婆”对抗的勇气。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私奔的故事,无论是朱丽叶,还是卓文君,只要这男人够勇敢,够坚持,能站在窗外等待接应,无论女孩多有教养,多矜持,多驯良,最后都会毅然决然和他离开,奔向自己的新生活。

当然,让女儿毫无牵挂地离开母亲,那是不可能的。和母亲分离,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无论此前她多么坚决,多么义无反顾,可是真正迈出离开的那步时仍然是无比纠结的。这纠结在于一方面,我们必须离开母亲,真正长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情不自禁地贪恋她所代表的爱与安全。正如荣格所说:“任何离开母亲身边的人都渴望回到母亲那里去。这种渴望能够很轻易地转变为一种消耗精力的激情,对已经获得的一切造成威胁。”

在很多文化里,束发是成年礼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束起长发,意味着公主心甘情愿地要迈八成年女性的世界,要和另一个成年男性建立亲密关系了。

所有和女儿紧密联系的母亲心中,女婿都是永远的敌人,他侵入她的世界,带走她的孩子,剥夺了她的青春。在西方,丈母娘和女婿的斗争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而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中国,女方的母亲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孩子的小家庭当中,与女婿明争暗斗,争夺女儿甚至外孙的所有权。

在一段美好的母女斗争当中,最后都必将以母亲的妥协收场,不是向男人妥协,而是向女儿的独立妥协。这妥协是母爱的一部分,惟其如此,才不辜负了那句“我最爱你”的誓言。

——《长发公主》

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年头都市里熟男熟女的症状:年逾不惑却有着孩童般的心理状态,弥散着一股不想长大的逃避情绪,逃避的是爱、责任以及自省。

长大成人是一种天性,毕竟人在子宫里待得太久还是会冲突的:一边是安然的习惯,一边是不安的躁动。雏鸟终归是要破壳的,否则就会闷死在蛋里。

天空是鸟儿的樊笼,大海是鱼儿的罗网。不愿长大的彼得·潘,永无乡就是你永远的监牢。

——《月满轩尼诗》

结构性中年危机,又称中年危机,由瑞士心理学家、深度心理学的领军人荣格所提出。根据荣格本人自身的经历,他认为中年危机一般爆发于35 - 45岁期间,并逐渐到达巅峰。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时刻,对于许多人来说,它让人自我怀疑并质疑过去。

正如荣格所说:“人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自然的目标,即生育和保护子女”;这其中包含了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取。在完成生物和社会性事务的这个过程中,李成功做得相当好。然而,到了36岁这个关口,仅仅是完成繁衍和获得一般性的社会赞誉不能再满足人的需求,或者说,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种物极必反的倾向。人生前半段的成功会使人将自己的精力关注于某一个特定的方向,他的意识与人格发展则相对而言显得狭窄和片面。这种状态到达顶峰后,则会引起心理失衡,体验到失落和迷惘。此刻出于求知和追寻动态平衡的本能,人需要去摸索和探寻下一阶段的任务,将生存的体验和生命价值归结在对于文化和精神的探索上。

——《人在囧途》

不灭的青春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每每以失败而告终。可青春的魔力太具魅惑,再多的教训也挡不住来者的前赴后继。

在传统中国人的眼里,他们正走在通往“知天命”的路上。那么处于同一生命阶段是不是必然带来某种类似的人生体验:英雄主义是时候谢幕了,衰败是生命的必然,不服老的挣扎是徒劳无谓酌,接受现实虽则无奈却才是明智?所以永生的帕那索斯最后只能和魔鬼相伴,他所有的只是潦倒和孤独;希图阳具再生的转轮王被自己爱的女人赤裸裸地鄙视了,死亡才是归宿,罗摩遗体也救不了他。

《终极天将》完成于吉列姆48岁的时候。这部片子整个就是部青春的赞歌,把青春不灭、青春永恒、青春必胜的信念推崇到极致。敏豪森男爵虽然以一个老人的样子出现,可是他一踏上旅程,立马获得了活力,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女人们都爱他,相信他。围城中的妇女献上自己的衬裤,让他出发寻找救援;月亮上的皇后为他虚以委蛇,欺骗枕边人;就连爱神维纳斯,也对他一见钟情,在老公的眼皮底下含情脉脉,与他共舞。死神几番出现,如同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对着他幽幽呼吸,要吸魂摄魄带走他。可是别担心,围城之中,偷偷跟随他的小女孩,几次三番识破了死神的伎俩,留住他的生命与活力。这是一部非常狂妄的作品,符合一个48岁的正当壮年的男人雄心勃勃,要抓住青春尾巴的幻想:勇者是无所畏惧的,不可战胜的。自有满怀爱意的年轻女子献上她们的崇拜并带来永恒的青春,什么衰老、死亡、腐朽,统统给我靠边站。

当吉列姆和吴宇森的青春且行且远之后,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细致刻画出这种青春不再的窘境以及试图挽留,希冀从头再来,咸鱼翻身的徒劳。而更为残酷的是,即便你恋栈不去,拥有青春的竞争者业已出现,他们会提醒你,你已经老了,该从舞台中央退场。正如在动物的世界中,无论是凶猛的狮子,还是温驯的糜鹿,世界对老者总是残酷的:你年老力衰之日,便是你从顶峰的领导者逊位之时,伴随着生殖优势的消失,你对资源的占有也该拱手相让,年轻的继任者们早在一旁虎视眈眈。

有些老去的男人总想把年轻的女人当做自己的青春之源,希图在这鲜活的生命里找到抗衰老的力量。她们娇嫩的脸蛋、曼妙的身姿或多或少能让他们重温青春的美好,保留生殖的活力,提醒他青春并未远离。这也是为什么笑话里说,男人其实很专一:他们20岁的时候喜欢20岁的女人,40岁的时候喜欢20岁的女人,80岁的时候还喜欢20岁的女人。年轻的女人似乎总有一种扭转时空的魔力,让男人们在她们婉转的眼波中照见自己青年时代的影子。老夫总是爱着少妻,英明的大卫王,理性的物理学者,也未能免俗;而老父总是对那个入侵到自己疆土,试图带走自己女儿的年轻人怀着莫名的敌意。而且,年纪越大,占有欲便越强,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还真未曾进化多少。

年轻的女人到底还是属于年轻的男人,对她们的蒙蔽和限制终究控制不住她们那奔腾的活力。老年人希图在年轻人身上品尝青春的芬芳,殊不知年轻人在他们身上也嗅到衰朽的味道。你若肯放手,她可能还会继续崇拜你经年来的智慧,感激你守望时的温柔;你若不肯放手,则只会得到她们的憎恨和嫌恶。聪明的老年人当有自知之明,该放手时且放手,青春不可挽留,更不可强求,执迷不悟的人,众叛亲离就是你的下场。年轻的妻子对年迈的丈夫不心生怨怼的,几稀。而女儿则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奔到那个适龄男人的怀抱。

青春就是这样,惟其短暂,所以无价,一经流走,终不复返。所谓青春不灭的幻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虚妄。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剑雨》

生命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无论我们经历的日子看起来怎样平凡,无论变故如何一次次打乱我们远行的计划,与你相守的每一天,都是我生命中的奇遇。

变老真是人生的一大难题。老年生活总是和丧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失自己的工作、丧失自己的社交、丧失自己的健康、丧失自己的所爱。丧失与固执的坚持,牵绊与不可抗拒的遗忘,于是,此时,人和岁月作战的痕迹变得如此清晰,而人总是最终的失败者。此后,则被囚禁于对过去的追忆之中,囚禁于丧失所带来的痛苦之中,囚禁于自己内心深井般的孤独之中。

荣格说:“如果长寿对人类来说没有意义的话,那么,一个人绝对不会要活到七八十岁。生命的下午一定有其自身的重要意义,而不可能仅仅是生命的早晨一个可怜的附属物。”

老年人往往拥有年轻的时候不具有的力量,这力量是智慧与经验的组合,于是年轻时需仰望的高不可攀的山峰,到了此时可以平视甚至超越。

——《飞屋环游记》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死亡:第一重,是人断气的那刻——呼吸、心跳、思维、知觉都停止,所有的生命指征就此消失;第二重,是入土为安的那刻,亲人再次和他作别,人从肉体上自此切割了和世界的联系;第三重,是他的名字在世间最后一次被人提起,此后,这个人的存在彻底地完结了,所有的痕迹都被抹杀。唯物主义者认为,就在第一重死亡之后,一切成空,死了就是没有了,这个人已经彻底消失;唯心主义者浪漫一些,人虽死,灵未灭,在第一重死亡之后,灵魂离体,或游荡于黄泉碧落之间,或重新轮回。然而,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得不承认,唯有第一重死亡真正和逝者有关,而余下两重的意义更多则是为着活下来的人。特别是第二重,在很多文化里,向死者告别是至为重要的事情。

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但是,若为死者悉心准备了,那么活着的人会更心安一些,哀思和念想得以寄托,内疚和遗憾得以补偿,爱与赎罪得以表达,从而继续安然活下去。

曾有朋友愤愤地指责“5· 12”之后,成都的娱乐恢复得太快,麻将打得太猛,殊不知,对于他们而言,此间另有一种告别之道。比起日本人的认真与沉重,这种仪式则多了几分堪破生死,游戏人间的味道,颇有点禅意。两者之间,不过是不同的价值理念使然,并无高下可言。

无论肃穆也好,热闹也罢,告别的仪式总是必要的。死者业已上路,对于活着的人,这便又是一个起点。

——《入殓师》

相关文章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3

    童话所表达的正是我们为了让情感得到平衡的幻想。 长发公主被巫婆囚禁于高塔,至少在她萌生去意之前,她是幸福的,被照顾...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5

    这是多能蛊惑人心的神话:无论时间、环境、身份如何变化,我对你的爱始终不变。我们总愿意相信真爱是无条件的,是要坚守的...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1

    “阿尼玛”是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有人称之为“灵魂的原型”。在荣格看来,所有人的身上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7

    理想这玩意,往高尚了说是理想,往低俗了说是欲望。未实现前如灯光、星辰、火炬,照着前行的路;实现后如天明梦醒雾散,回...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6

    每个人的心底,总有部分无法接受的自己:这部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某些阴暗的成分。这遭到我们否认的自己,在荣格的分析心理...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8

    我们正经历着如此严重的存在危机,以至于需要以最激烈的方式,最极端的表达,来渡过这种危机。无论是对战争成瘾还是对工作...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9

    如果说,执念有可能被放下,痴迷有可能被惊醒,而当事态演化到强迫的地步时,已经完全失控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疯狂,强迫...

  •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4

    爱的背面不是恨,而是权力。爱和恨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情感,其核心都是客体。而权力恰恰相反,它让人感受不到客体的存在...

  • 心理寓言

    1.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

  • 第1234期【读书笔记】

    《寓言这样教》读书笔记 整理:程玲燕 蒋学晶老师认为讲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中的心理寓言》读书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bq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