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阵子,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充斥着各种心灵鸡汤。心灵鸡汤是美国作者杰克·坎菲尔德写的一系列励志读物的书名,在中国被模仿成了大众化的,治愈系产品。我也一度沉迷在鸡汤的浓汁浓味之中,但一段时间过后,开始被鸡汤作料的单调,口味的雷同灌倒了胃口。如今鸡汤的读者群也有所减少,个别公众号干脆声明“不励志,无鸡汤”。
我无意一味贬低心灵鸡汤的价值。尽管在一些高深的人看来,用心灵鸡汤去思考人生纯属隔靴搔痒,但鸡汤们告诉了人们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上个世纪十年动乱中的文化沙漠以及愚昧横行的时期相比,如今的心灵鸡汤毕竟前进了不少,无意中将世俗生活和政治剥离开来。同时也多少为生活增添了一些情趣,它们做了自己该做的启蒙心智、激励行为、治愈创伤、陶冶情操的工作。
最近几年,我特别关注了那些爱好和转发鸡汤的人生活历史和言行,发现以前的他们,正是急需用心灵鸡汤来补养精神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出生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前的年代,思维相对封闭,思路相对狭窄,对自我的意识薄弱,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套路深深地留着那个年代的痕迹与烙印:习惯高大上,对他人苛刻和求全,对自己宽松和自恋,思考习惯走极端并且偏激,头脑中不自觉地复读着权威的声音。原先的他们无论是在待人接物上,还是在对整个世界的判断上,都无法很好地做到推已及人和换位思考。但自从有了心灵鸡汤的浇灌,他们失去水份和营养的心田也开始长出了庄稼。所以这些越是对心灵鸡汤感到新鲜,爱好传阅鸡汤的人们,实质上越是精神营养奇缺,需要心灵鸡汤的浇灌,通过心灵鸡汤的补养,他们确实收获了不少。
心灵鸡汤的一度流行,也跟国内的中小学文科教育中,还存在较多的与现实生活脱节,不是启发式而是武断下结论的教育内容有关。空洞的说教得不到实际效果,接受这些教育的学生,反而会在走向社会后,产生现实跟书本不是一码事的判断与认知。以至于他们在走出校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会对大部分严肃的文科书籍抱有怀疑和歧视,放弃对那些世界名著的尊重和热爱。与此同时,由于心灵鸡汤一般比较深入浅出,所以他们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心灵鸡汤作为精神上的营养和调理品。也正是这些心灵鸡汤,渐渐地滋润了他们被浮夸教育烤干的心灵,将他们重新引导到热爱文学的路上。发达国家微信中不像我们这么流行心灵鸡汤,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生道理的宣讲,已经贯彻在生动活泼的早年启蒙教育之中。
心灵鸡汤的流行,又跟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婚恋与交友中矛盾的频现有关。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人,更需要心灵按摩消除平时积累的紧张,用一些听上去合理并且柔和的声音来安慰自己,修复和治愈在人世间磕磕碰碰和摔打形成的伤口。当他们遇到困难徘徊不前或心灰意懒时,又需要鸡汤来提神、解乏、劝勉与激励。
心灵鸡汤的优点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可以给人们带来安慰,开导和鼓励。心灵鸡汤的缺点是只给出结论和指导,缺乏理性分析和推理,没有让人去追究现象背后的本原,缺乏批判性思维,不能举一反三。最后容易把人培养成接受者而不是思考者。
当然,一部分懂得深思和求索的人,尽管他们也会有哺乳心灵鸡汤成长的历史,但在他们对生活的本质有了一定认知,对自我有了基本的内省习惯后,最后是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仅仅停留在心灵鸡汤层面的。他们喝着鸡汤发育成熟,当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厌倦鸡汤单纯的浓汁浓味,开始追求更具特色、营养元素更加全面、品之更加回味无穷的各类主食和各色佳肴。
2017-7-2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