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曾经流传过一篇文章,因为爸爸经常性地向妈妈养的兰花盆里弹烟灰,导致两人离婚。
刘若英也说过自己父母离婚的一些小线索,她的妈妈是个细致周到的家庭主妇,那种周到发挥到极致,就成了别人的压力。
她爸爸回家进门不愿意脱鞋,对有洁癖的妈妈而言是很大的威胁,但她又不忍心改变丈夫的习惯,于是下班时间一到,她就会沿着丈夫从门口到房间的路线铺上毛巾,以防地板弄脏。后来他们离婚了。
以前我是不信两个相爱的人会因为这样的细节而导致大吵,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的。
特别网上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挤牙膏。我总觉得天啊,怎么能有人因为这个离婚?无理取闹嘛!
所以和老Lee结婚后,我也刻意观察过,我们两个人挤牙膏的手法。
我几乎是从中间挤,没有章法,纯粹就是懒和怎么方便怎么来。
老Lee在牙膏饱满时和我一样,顺着我的挤压痕迹挤,而一旦牙膏剩余不多,他会将下面的牙膏挤到顶部,然后将底部的牙膏皮卷起来。
这种细节我几乎不做,而老Lee跟我截然相反。所以我常常就想,如此不同,为什么我们的婚姻没有被打败?
而实际上,如果不是经常听到一些嘉宾以挤牙膏作为演讲开场,我不会去在意这样的细节。我问过老Lee,他甚至不会关注到我那样挤和他那样卷起来各有什么问题。
所以,不管是弹烟灰,进门不脱鞋,还是挤牙膏,其实不是细节本身打败婚姻,而是取决于两个人是否在意,以及在意的焦点是否相同。
能够打败婚姻的,往往是那些不改变对方就觉得难受,不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就觉得碍眼的细节。
可说是细节也不是细节这么简单,每个人的行为动机背后都有相对应的家庭教养、习惯养成、价值观选择、人格秉性等等的综合动因所致。
大病常在疾在腠理,不在肌肤,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了解婚姻的潜在危机,否则只会临到分手一刻纳闷大呼“就因为这个要离婚?”累人伤己。
❀❀❀
好友优优以前有个男朋友,什么都好,就是有一样行为让人觉得怪异。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火锅,锅里在熬汤。优优为了防止锅里的汤溅出来,将汤勺放在锅里,勺柄隔断锅和锅盖,这样能留出一定散热的缝隙。
很普通无奇的一个举动,但优优的男友忽然下意识暴躁起来,将汤勺拿出来,扔在桌子上,大喊了一声:“跟你说过了多少遍,勺别放在锅里煮!”
那一刻,优优明显很委屈。可是因为大家都在,她于是假装没事,一直解释她只是为了不让汤溅出来。
优优男友那天很快道歉,解释自己在家的时候,爸爸就经常因为这样的事情和他妈妈吵架,他妈妈屡教不改。
那天他说了一句:“如果你这样被我爸看到,他不知道会有多生气。”
那次也是我最后一次和他们一起吃饭,因为那顿饭之后不久,那个男生因为忍受不了优优的“屡教不改”,而提出分手。
这应该也是我听过最奇葩的分手理由之一了。
记得优优有一次打电话跟我倾诉,她觉得自己都快精神崩溃了。
“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他却能够如此偏执,如此上纲上线。而且每次反应都是暴跳如雷。可是,你不觉得因为这样的小事分手很可笑吗?”
我第一次听看到这样的反应也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个人太小题大做。可是仔细一想似乎也并不那么简单。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TA的三观选择都有根深蒂固的家庭烙印,TA认可的和所选择的几乎也就决定了TA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优觉得汤勺是铜是铁是瓷放在汤里都没问题,但他却认为这种行为简直不能忍。这两者谁是谁非?没有答案。
这不是一方强制,一方就能改的问题。即便优优舍不下感情,甘愿改变。但如果潜意识里她自认为没有错,那么这件事无论如何就过不去。在下一个不经意期间,她难保不会再将汤勺放在锅里,也难保对方不会暴跳如雷,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我跟优优说,你们分开未尝不是好事。各自去找三观相合的人,这样彼此不用迁就,相处不累。
我一直无比认可一句话,“对长久地维系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好的性情比好的外貌重要,反思自我比洞悉对方重要。”
一段婚姻要走下去,除了有爱,一定还要有包容。
你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你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很糟,都可以被接受。
彼此都能够承认自己和对方身上特点的不同,都愿意坦诚接纳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可以一起成长,一起反思,一起修行,一起改变。
这也许会有些理想化,但至少我们都应该有能力辨别这一点:当一件事情发生,两个不同的观点碰撞,对方下意识的反应是暴躁还是温和,是强制改变,还是宽容以待?
一个人过分坚持就会偏执,过分绝对就想控制,你永远很难改变一个自以为是,说一不二的人。
❀❀❀
其实在一段感情当中,最可怕的不是对方不完美,自己不完美,而是对方总是试图将你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哪怕一点生活小细节。
可是过日子过的都是鸡零狗碎,细节就像一地鸡毛,永远没有办法被收拾得服帖,不管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人,还是被改变的人,注定没人能得到轻松。
越年长就越有感于以前过来人说的那句:婚姻就要学会抓大放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前长辈告诉我,两个人结合,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我不认同,认为只要生活独立,日子单过,大家节假日聚聚就好,哪里会有什么矛盾产生。
可事实是,这种想法就是天真理想化。你找到一个人,就离不开这个人背后的家庭,TA所带来的家庭教养、生活习惯和三观养成。
你很难一下子改变对方,甚至很难改变某一个不起眼的举动。当然,仔细想想,对方一定也很难改变你。要不,生活中的那些争执,各自都是在坚持什么?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平衡,让婚姻稳一点,顺利一点?
我想,我们都应学会“和而不同”、“亲密有间”。
婚姻不是谁控制谁,谁改变谁,而是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因为一份爱而组合,大家共同认可这份爱,但不倚仗这份爱去绑架彼此。
我们都要学会接纳爱的同时,也接纳不完美,留给彼此个性化的成长空间,也给一份亲密感留足空间,让彼此有地方伸展,有地方呼吸。
当然,如果实在无法忍受,也不必迁就,要知道那些能被打败的婚姻通常都不足够拥有强大的内核,与其彼此受罪,不如各生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