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一章•4

【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一章•4

作者: 冰清九月 | 来源:发表于2021-10-22 06:56 被阅读0次

      【原文】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日:“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解】

        23、舒:舒缓,适当。

        24、终:完成。

        25、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26、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7、察:细看。引申为计较。

        28、伐:凿。

        29、百乘之家:指诸侯之下的大夫,有封邑,可出兵车百辆。

        30、彼为善之:朱注:“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译文】

        所以国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必须以忠诚老实的态度才能获得它,如果傲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创造财富有个重要方法,这就是让众多的人投入到生产中去,减少消费的人数,并且要使生产加快,使用资财留有余地。这样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充足。

        有仁德的国君会用散财使自身兴起,没有仁德的国君会用尽心机专门聚敛财富。

        从来没有在上的国君爱行仁政,而在下的臣民不以忠义事君的事情;从来没有臣民都爱好仁义,那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人民爱好忠义,而不能把国家府库中的财富当成自家财富那样给予保护的道理。

        鲁国的贤大夫孟献子曾说:“有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不应该去计较那些饲养鸡豚的微利;能够凿冰丧紧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饲养牛羊以图利;有兵车百乘并有封地的卿大夫之家,不应该蓄养只懂得聚敛民财的家臣。与其有这种敛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府库的家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而应该以仁义为利。”

        治理国家的君主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效,这一定是受了来自小人好利心理的影响。那些小人想以此投其所好,以获得国君的喜爱。如果国君重用那些小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灾人祸就会同时到来。到那时,茧然有善人贤才,也是无可亲何,挽救不了的。这说明治理国家的人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利益、而应当以仁义为利益。

      【学而思】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财富的获得和消耗也是如此。上个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以其巨大的生产能力不但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让全世界的财富几乎全部集中于美国,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黄金储备接近全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75%。但是仅仅过了70多年,美国就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国如此,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回想我们的前辈,当时的收入少得可怜,生活又是那么贫困,但是每家每户都会或多或少有一点存储以备急用。非常困难的人家,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即便是没有积蓄,但至少也没有负债。如今,虽然我们的国家正走在富强的路上,但是也有很多人,单位迟一天发工资,就立刻陷入困境。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都张着口等着吞噬那点可怜的薪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生财用财之道,古今相同,勤俭得之,骄奢失之。

        在智者眼里,仁德比财富更重要,并且非常善于用财养德,对他们来说,有财无德的人,无法长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实际上是对那些只知道发财而不懂养德之人的忠告。一个家族再多么会赚钱,即使拥有金山银山,如果不懂得以财养德,最终也会把财富败光。

        有仁德之心的人,在拥有大量财富后,非常懂得回报社会,造福大众,回报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积德,从而让自己的财富和仁德源远流长。

      【体悟】

        讲治国平天下,要以义为利,与民同好恶,以财发身,上仁下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治国循环。

        自此《大学》学完了,前面四章讲三纲目: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后面六章讲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五章是明善之要,第六章是诚身之本,这两章,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当务之急,急用先学,学者一定不可因为它看起来太简单,都是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就轻忽放过了。

        知是行之先导,行是知的回应。 学问之道,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关键是最后落实到笃行,知行合一,学以润身,改变气质,日日不断,日日自新,每天都重新做人。

(来源:《论语•中庸•大学》国学今读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国学经典】大学:第十一章•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lc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