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了李镇西老师给我们上的《专业阅读与写作》第四课。这节课对我们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本次讲解了我们老师如何撰写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杂想等与教学相关的写作方法。
李老师说常见的教育写作可以分为八类:第一类是教育备忘,第二类是教育杂想,第三类是教育故事,第四类是教育案例,第五类是教室实录,第六类是教育论文,第七类是教育书信,第八类是教育文学。这只是大概的分,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一点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没有严格的规定。
李老师针对教育备忘、教育杂想和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说实话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只知道教育随想、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其他的不甚了解。之前也写过教育故事和教育随想,参加过教育故事的演讲比赛。但如何写不知道,就是自己想当然地写出来,把故事讲清楚。
昨晚的课我反复听了几遍,生怕没听懂。因为昨晚上课的时候,正好从乡下回来,坐在车上听的,似懂非懂,回家后又反复的听了一遍,今天早上再听了一遍。李老师不仅给我们讲了几种教育写作的常见方法,还举例子进行说明,有的例子是教我们怎么写的,有的例子是给出实例,让我们进行修改,讨论写得好与不足之处,之后李老师再对这则故事进行点评。可以说整节课干货满满,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写作奠定了基础。我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教育备忘的写法
李老师给我们看了他1992到1993年的教育备忘录。教育备忘录很简单,就是那么一两句话,但他却简单明了地写出了事情的缘由。日后老师们再看到这个备忘录时,能够回忆起当时的事情,过后可以再详细的把这个教育故事写得更具体清楚。毕竟我们平时上课时非常的忙碌,每写一个教育故事都得花很多时间,多则几个小时,少则半个小时,如果有了这个教育备忘录,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有灵感的时候简单记录,为以后写作寻找素材做好铺垫。
二、教育杂想的写法
李老师说教育杂想怎样写?要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夹叙夹议。教育杂想写什么?教育杂想也叫教育随笔,可以写事件,但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可以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片段,但是对这个片段的分析一定要有深度。怎样理解杂想?“杂感”之“杂”更多的是指思考的内容、对象很多,“杂感”之“感”则是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小处着眼,往大处思考。
李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一位校长对学校创新的理解,另一个例子是:《老师,用我的笔吧》。他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向老师借水杯,老师随便那么一指,让学生自己去拿。之后,他的笔写完了,没有笔,学生却争着拿着笔借给他,从这个例子,他感受到师生的不平等,他反思到:下次再借学生东西,也要亲自拿给东西给学生。这么平常的事情,我们也经常会出现。但我们就不知道把它写出来,没有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三、教育故事的写法
李老师说常见的教育故事的写法:第一,这个故事应该含蕴着某种意义,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第二,故事应该完整。一般来说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三,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注意叙事顺序。第四,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第五,故事要夹叙夹意,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他举了一个例子《坏事变成好事》,通过他身边同事写的这个教育故事案例,让我们老师讨论一下它的好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之后李老师再谈谈他给出的建议和点评。让我们从真实的例子去理解教育故事的写法。
四、教育案例的写法
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教育,也包括教学实际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这个过程包括了具体的情景,可以是相对完整的片段,也可以表现为一个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的内在的完整故事。
李老师说到,完整的教育案例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案例的背景。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情况;第二,案例的介绍。就是你的经过,包括细节,这个就很像故事的写法了;第三,案例的分析。就是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一篇优秀的案例应该包括这三个要素,但千万不能过于机械地把这三个部分当作文章的结构。也就是说在写案例之前,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介绍背景,然后再介绍具体的案例,具体案例要有自己的分析。
当然,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是有区别的,教育案例更侧重于对教育过程的分析。在教育案例中,故事只是教育案例的载体。
反复听了李老师的课,对于教育写作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再遇到写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相关内容的写作,我能有章可循了,感谢李老师的讲解,感谢王老师的助教,感谢新网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