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要在时下的华语导演中,选出一位能将东西方文化较好地融合,并深受广大中外观众喜爱的人,那一定是,李安。
他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是《卧虎藏龙》、《色戒》。
而夫人今天要说的,则是他的处女作——《推手》。
作为其被誉为“家庭三部曲”,或者“父亲三部曲”之首的这部影片,的确颇有“推荐”的必要。
02
剧情的主体内容很简单,讲述的是太极拳教授朱先生,退休后从北京搬到纽约,和儿子一家人同住时所发生的故事。
从许多人的分析、评论来看,基本上一边倒地认为,影片的核心,是揭示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这样讲虽无大错,但毕竟有过度解释,小题大作的嫌疑。
与其扣上文化的帽子,还不如老实回归到人的心灵空间,人与人的相处上来,或许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03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一味地“揪着”不放,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只是人们看待世界,处理具体事务时,在行为习惯上的不同。
可双方面对的问题一样,无非是世俗中的种种纠缠。
真正的冲突,其实是彼此以“我”为本,缺乏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相处模式所造成的。
04
朱先生到美国时,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
他身上,保存着非常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比如,打太极拳、写书法、打坐、看京戏等,其生活情趣,完全是老式中国人的做派。
可惜,他并没有意识到,眼下自己身处异域的处境,极需要做些调适。
而依旧我行我素的结果,是冲突随之而来。
05
白天大部分的时间,朱先生都要和作家身份的儿媳玛萨共处“一室”。
老人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因出书而焦虑的玛萨顾及不够。
比如,老人家在看录像带播放的京剧时,吵到了正在写小说的玛萨。
心里不爽的儿媳给他递来了耳机,可老先生听着听着跟唱起来了。
虽说语言不通,但察言观色的能力总该有吧。
06
假设朱先生能考虑到儿媳的感受,就不会去干扰他写作。
内心的封闭,沉浸在个人已有的经验习惯中,不去适应和改变,是矛盾滋生的根本原因。
例如,当一家人终于聚在一起吃晚饭时,玛萨告诉丈夫,希望能搬到更大的房子里去住。
朱先生则对小孩的教育问题,上来就讲了一番大道理。
两头夹击的儿子晓生,生气的要他们闭嘴。
07
面对问题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如何去解决,而是怎样快捷、巧妙地避开。
玛萨想换到大房子住,以为物理空间,能避开矛盾的发生。
殊不知,相互封闭的心灵空间,才是阻碍他们和平共处的罪魁祸首。
由于朱先生意外的一次走失,将全家的矛盾激化。
憋屈无奈的儿子,在找不到父亲时,愤怒的将厨房砸了个遍,又喝得烂醉如泥。
08
直到春游活动中,朱先生和之前认识的一位在中国城教烹饪的陈太太,敏感地意识到:
两个孩子爬山时走的很快,还总是说他们爬不动,就不要去了,实际是用一种委婉的方法,想让其离开。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老人,留了封信出走了。
最后由于在打工的餐馆,为教训欺人太甚的老板,他用自己的绝技吓跑了一众前来帮凶的人。
关在监狱的老先生,要求儿子为他租一间公寓,单独住。
09
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一家人相处遇到矛盾时,无不是选择了逃避的方法。
就连太极拳造诣很高的朱先生,也还是承认,他没有做到炼神还虚。
每个人终究放不下的,还是自我。
如果初来乍到的朱先生,能够放下自己过往的种种,虚心地多了解点美国的文化,和家里的情况,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其他家庭成员,还是这个道理。
10
文化的差异,仅仅是问题的外壳。
内在的根源,在于个体自我心灵空间的封闭。
相互只是有限的忍让和想象,并没有多少了解。
自然就谈不上理解,也无法和谐友好地相处下去。
过多地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认识《推手》的内涵,恐怕只会被一个宏大的概念所唬住。
人性中那些难以掌控的秘密,才是冲突背后真正的“推手”。
这部电影抛出的问题,也许才是其最大的价值。
网友评论
公众号电影夫人(ID:dyfuren521)
投稿请添加小编微信 dian9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