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阿含经佛学与哲理菩提树下
阿含本义-我心觉醒 永离苦受

阿含本义-我心觉醒 永离苦受

作者: 羽生_阿含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18:19 被阅读3次

    阿含经书,南北相传至今约两千五百年。其现存文字本身,为千年尘土遮蔽,不能说没有缺陷,然凡人心如此,圣者心如是,佛陀所说古仙人道犹在其中。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1感受

    感受是我的苦乐体验,是扰动,是不平静,是烦恼。

    感受的来源有:

    一、身体生病,有不好的感受,坏的感受,这是身的苦受; 洗澡时有舒服感觉,这是身的乐受。

    二、行动激发的感受

    善行激发好的感受。善行是善意的行动,如喜爱地抚摸。善行带来心的乐受;

    不善行激发不好的感受。不善行是恶意的行动,如愤怒地咒骂。不善行带来心的苦受。

    行动激发的感受,可以间断的向后延续,可以延续到后世,直到完全地被体验。

    2离苦

    我的感受体验,有苦有乐,有乐者不能免于苦。

    我不能单单免于苦受,我能做的是,免于感受。免于感受者,免于苦。

    3放逸

    我有两种状态,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放逸者,心是涣散的,不统一的,不集中的,不平静的。

    放逸者,有感受,时有苦与乐的扰动,无始以来,未有终止,即便有时未有感受。

    放逸者,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

    放逸者,体验当时行动激发的感受,也可以体验过往行动激发,延续而来的感受。

    放逸者是迷乱的。

    放逸,有完全的放逸,有部分的放逸。

    过分的饱食之后,心易涣散,放逸。

    4不放逸

    我有两种状态,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不放逸,是心的统一,集中。

    不放逸者,不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但可以发生,不杂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不放逸者,犹可思考,讲述,有身体行为,或不做行为。

    不放逸,犹有感受。不放逸者,体验,缘于以往善或恶的行为激发,延续而来的感受。

    5达到不放逸

    放逸者,我心集中。集中心,集中精神,达到不放逸。

    如我们知晓如何去达到不放逸,那达到是易不难得。

    夏日午后,第一堂课,昏昏沉沉,老师一声注意听讲,打起精神,聚精会神,就是不放逸。

    心的集中,精神的集中,是不放逸。

    心不放逸,犹有感受,扰动,不平静。

    6当生心暂时解脱

    达到心的不放逸,心是集中的,心是统一的。

    若此时没有感受,心是平静的,这就是心的暂时的解脱。

    若此时体验到感受,心去平息感受,我消解感受,恢复平静,这是心的暂时的解脱。

    我得到暂时的解脱,这是心解脱。

    心不放逸,体验感受,心平息之,达心解脱。

    心不放逸,离于感受,住于平静,是心解脱。

    此时的我不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但可以发生,不杂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我犹可思考,讲述,有身体行为,也可以没有行为。

    此时的我,离于感受,离于扰动。

    此时的我是平静的,我可以平静地行动。

    此时的我,离于感受的扰动,这是在当生即时就可以实现的平静。

    清醒,平静,是解脱。

    但,这是暂时的。

    心解脱,是不放逸时,住于平静,离于感受,是当生暂时的平静,解脱。

    7依于此身 我不离苦

    我依于此身,我没有离开这个身,我与此身共存,我不能永住于不放逸,我心难免放逸。

    依于此身之我,心不放逸,离于感受,有当生暂时的平静,有暂时的解脱,是心解脱。

    依于此身之我,不能免于放逸,不能免于涣散与迷乱,不能免于感受扰动,不能免于善与恶行为。

    我依于此,不能免于苦,不能根绝苦,不离苦。

    依于此色,我心不离苦。

    色再生,不离苦。色不再生,有苦的根绝。

    8色身之再生

    此色身,无始以来,死去活来,有再生。

    色身再生有因,有缘起,有条件:我,渴爱地系缚,喜爱地取著,欢喜地依著,有爱意地粘著于此色身。

    我爱取此色身,有此色身的再生。

    我不爱取此色身,色身不再生。

    9无明生爱取

    有爱意地粘著于此色身,有因,有缘起,有条件:

    我认为,这色是我的身体。这是痴见,这是无明,根本的无知。

    因为我有这样的认为,所以有,我爱取于此色。

    我不再有这样的认为,那么,我不再爱取此色。

    10此色非永恒

    此色身因爱取而再生,爱取无则不再生,此色身的再生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

    如果一个事物的存续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有所依的,非独立的,那么这个事物不是永恒的。

    此色,不是永恒的。

    此色,非常。

    11此色不是我的身体

    此色不是永恒的,那么,此色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躯体,不是我的肉身,不是我的物质之身。

    因为我的身体,是永恒的。

    这里的我,是此心,是此识。

    12永远慧解脱

    我心不放逸,离于感受,心是平静之时,经由以上之思想路径,我想到,我意识到,我认知到,我见到,此色身不是我的身体,我不再错误地认为:此色是我的身体。

    当我不再错误地认为此色身是我的身体,我不会继续爱取此色,此色不能再生。

    此时,若我身故,此色身不再生,这是最后的一生。

    但是,我心犹在,我犹在。我心不再系缚于身,而不放逸的,平静的存在着。那是一段新的开始,没有结束。那不是再生,那没有死。

    我不再轮回了。

    那是永远的清醒的我。

    心是平静时,心做思量,同于古仙人曾有思量,去思量,思量到,想到,见到,解脱,是解脱。

    这是慧解脱的实现。这是永远的超越,解脱。

    我平静,去想,知道,不爱取,无再生。

    13我是什么

    我,是心,我是识。我即是心,心即是识。无始以来,我依于身,我依于此色,未来以后,此色不再生,我心独存。

    我心恒有。

    我是自我,非梵我不二的真我,是个体的自我,是个体的精神。

    我可有错误的以为,我可有错误以为的根除,我可有放逸,我可有不放逸,我可有善恶之行,我可有无善恶意之行,我可有感受的扰动,我可有免于感受。

    我可有迷乱,我可有觉醒。

    我可有取著于身,我可有对身的舍弃。

    我放逸时,善恶升起,感受起伏。我不放逸,行为无有善恶意,可离于感受。

    我不放逸,心平静时,如理作意,思此色身的缘起,知此色身非永恒,知此色身非我身,爱取不存,此色身不再生。

    完全地舍弃此身后,在身完全熄灭后,我永不再迷乱,我是永远的不放逸的行者,我永离苦受。

    佛陀当年,说“无我”,“非我”,否定“我”,是对婆罗门梵我不二的真我-阿特曼的否定,这是对外道教法的反对,后世无知,以此糅合为佛家核心作意。

    错误的认知,只导致错误的修行。

    阿含经处处说我,佛陀从未否定真实的,现实的心,识,我。

    “色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佛说如理作意的核心。

    14成就者的身心

    根除无明,不再有痴见的成就者,只有这余下一生。在这余下一生,并非一定没有坏的感受。但在这余下一生,成就者能够经历的感受,比起过去往生以来,如七粒石子与喜马拉雅的比较,少之又少,微不足道。

    但成就者在这余下一生,依旧可以经历好或坏的感受,可以是身体的感受,比如病痛,也可以是坏的行为带来的坏的感受,比如忧虑之心行带来的忧虑之苦受。

    成就者,不再有下一生,不再有下一生的感受,不再有下一生的苦受。成就者根除了未来的苦受。

    成就者还要面对余生苦受的问题,成就者还会有放逸,有迷乱,有恶行,且体验恶行带来的坏的感受。

    这是在余生,有限的时间里的发生。

    成就者选择,去达到不放逸,实现心的平静,在当生中实现,不做恶行,免于坏的感受。这是成就者在当生的安住,这是防护与自制。

    然成就者在当生未必能够始终安住,因此生中,依色身之我,不能完全,确定地免于放逸。

    比如饮酒,某些药品,都是可以让人放逸的,成就者也难免。

    在此生,在这最后一生,在这轮回最后的路途,成就者,选择自制与守护地走过,在不平静中平静地行,如明月穿行于乌云。

    15行

    我在不放逸时,我的行为无善意与恶意。

    我在放逸时,我做善意的行为,或恶意的行为。

    善行是怀有善意的行为,如怜爱地问候,这带来好的舒服的感受。这感受因善行而激发,可能向未来延续,即便中有间断;这感受可能去到后世,直到这好的感受被我完全的体验。

    恶行是怀有恶意的行为,如憎恶地咒骂,这带来坏的不舒服的感受。这感受因恶行而激发,可能向未来延续,即便中有间断;这感受可能去到后世,直到这坏的感受被我完全的体验。

    人之将死,(因善行而激发)没有被体验的好的感受,与,(因恶行而激发)没有被体验的坏的感受,相衡量,若前后两者相当,此人留在人间;若前者超出后者较多,未被体验乐受多者升入天界;若后者超出前者较多,未被体验苦受多者沦落地狱。

    阿含要义

    佛陀说法,旨在离苦,要点在两大核心问题的解决:

    1.在未来,我如何实现苦的不再生

    身不离苦,离苦当舍身。

    身有再生,再生有因,如理思维,根除此因,身不再生。色不再生,感受不起,苦受永尽。

    这是未来的苦的根除。

    2.在当生,我如何实现苦的隔离

    余生依于此身,余生有苦。我心集中,集中精神,达不放逸,无有恶意,不做恶行; 平息苦受,离于苦受,心是平静。

    平静是比身乐与心乐更高的乐。

    这是当生的苦的隔离。

    这是佛陀曾经走过的道路,这是佛陀曾经教导的法。

    羽生

    深圳

    微信/QQ: 6696090

    修学阿含者可加我微信,备注:阿含

    个人订阅号:ahanbiji(阿含笔记)

    记录以往与现在于阿含的所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含本义-我心觉醒 永离苦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uz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