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44章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04-20 18:17 被阅读16次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意】

本章阐述处世哲理。过度地追求名利,会危害自身,知足者常乐。

【译文】

名誉与生命,那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更有害?

因此,过分吝借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就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险情,这样才可以保长久。

【我思】

这里逻辑不好理解,提出三个二选一的问题,直接获得一个答案,也没有解释理由。老子的意思很明白,那两个差别很大的东西比较,或者明显看出好坏之分的东西比较,自然每个人都会选择好的一面。先说的极端的例子,馒头和狗屎那个更亲切?自然会选择馒头。这样的对比很明显。在举个不明显的例子,馒头和蛋糕那个好吃。一般人都会觉得蛋糕好吃,也会做出答案。但是有些人就是觉得馒头好吃,这也不需要理由。名誉和生命,不论相差巨大,还是相差甚微。老子认为生命比名誉强,因此做出这样的结论。

两件事物相差很大,人们会自觉选择好的那一个,但是也有少数人觉得以坏为好。当两件事物的差别不大的时候,各有选择。这是能区分好坏轻重的情况。但是有些事物就很难用价值衡量。钢笔和毛笔那个更好?价值上感觉钢笔贵一些。但是所写的字不同,各有拥护者。或者说,男性和女性那个重要?就很难选择答案了。

名誉和生命,是等价还是不等价?选择生命是生物最基本的保证,这是物种存在的前提。但是随着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的满足远大于物质的满足。有些人认为听一场演唱会获得的快乐远大于吃一顿美食。即使是享受美食的过程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在面对名誉舍去生命的大有人在。谁重谁轻呢?不同人对不同事有不同答案。

过分的爱惜和储藏名誉,就是伤及生命。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过分的爱惜生命,就会伤及名誉。都可以理解。这里老子说的是第一种情况,这符合老子的思想。

最后终结说道,因为不爱惜名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容易精神满足,也就不会损坏生命。精神上适可而止,也就不会去冒险伤及生命。

名誉由心生,由精神生。因为追求精神的至高境界,忘记了身体的存在。人类所有的欲望所有的追求都是由心产生。吃着粗茶淡饭,还在想着山珍海味。只要还想获得更高的追求,就是一种欲望。我们都是小职员,想着当领导,这是一种超过目前能力的一种欲望。想要工作想要学习是一种欲望吗?看似也是一种欲望。安于自由状态,不想工作不想学习,就是无欲望状态。这种一点欲望没有的状态,并不利于人的生存。至少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能力内的一份工作,得到一份合理的工资,可以满足一日简单的三餐,有一间挡风遮雨的空间。这是基本的人生了。安于现状,有超过的想法,便是欲望了。无欲望并不是拒绝提高。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工作,因为不可控力量,需要升职。只要在能力之内,就不算是欲望作祟。职员和经理的职位都是工作,既然都能满足生活需要,就不必分钱多钱少。馒头和鲍鱼都是为了吃饱,就不必分好与坏。没有欲望就可以在精神上满足。

没欲望的前提就是拥有基本的生活资源,许多人还达不到这个基本,为了基本生活在不断的追求,这是生命在所难免面对的问题。一旦生活达到基础线,再多的想法就是欲望了。生活基本线每个人的定义不同,这就造成每个人在追求生存基本线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是欲望作怪。但是在不同人眼中,已经是欲望了。基本生活线有没有通用的标准吗?还是我之前说的那些最简单的生活物资。并不是统一的答案。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老子乃唤醒世人要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而奋不顾身。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老子的提问是要我们回归到最重要、最亲近的身体上,生命上,要子啊迷茫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是不是把外在的功名、钱财看的比内在的身体还重要了?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有名有利与无名无利究竟谁更轻松、更自由?在不断地追问中, 逐渐清醒,逐渐找回本真。这样自己的人生才不至于困惑,不至于迷失。

只要名利不影响到人的清静、自由、快乐的生活,那也是符合道的。可是往往人们将名利当作墓表时,是停不下来的,是不知足、不知止的。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如果具有从变化和相互关系的角度理解世界的世界观,就不会有所有人都要追求的理想,不会希望一切都统一在一个价值之下,规范不会很严厉,不会要求有力量和速度。因此在这种世界观满足和停止会变得更容易。

与此不同,另一种世界观认为,所有的存在和价值都具有使其成为其的本质,在这种世界观之下,统一性中独一性和排他性占据核心位置,本质扩张而成的理想和理念成为任何人都要达到的目标。没有人曾经达到过的理想成为了社会所有成员的梦想,因此所有人都要不停地走向它。在这种世界观中,如果有人知足,就会成为落伍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抄与思考44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uz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