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连载)
(作者:张浩明;摄影: 完 璧;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特注:因本人外出旅行,本文以下十余篇为预设时间发布,如有未能及时回复友友点赞留言的,敬请见谅,谢谢!)

莲花村、新桂村、磨子村,这些成都市民耳熟能详的村落,是较早溶入成都市区的,其中莲花村当算最早的“农转非”名额,只不过那时无此叫法罢了。大约1956年宝成铁路通车前,居住在新南门临江一带的居民,由政府统一拆迁,安置在了九眼桥外的莲花村。
当年九眼桥外的莲花村,还是川西坝子的一派田园风光,溪流纵横,绿树成荫,举目望去多是农田和草地,一些黄狗白狗懒洋洋地卧在农家茅舍前,有人来了汪汪汪叫几声。要是春天菜花黄了,几个养蜂的老头儿便在田边搭棚,蜂儿嗡嗡叫,菜花阵阵香。
数千户新南门临江一带的居民先迁到莲花村不远的新桂村过渡,搭建的简易住房比原来的住房小了一半,而从以前临江的老房拆下来的房梁砖瓦门窗就在湿漉漉的莲花村田坝上迅速搭起来了,真是如现在打造怀旧街坊的“修旧如旧”一样。当时我家二爸租住新南门临江街的一间私房,房子虽破旧,却高大宽敞。几个月后拆迁新房,地下几乎能踩出水来,但令他高兴的是从前的邻居还是邻居,从前叫什么街,迁到莲花村仍叫什么街。当时莲花村新迁来的几条街呈平行状,如巴掌的几个手指。邮资员投递书信时,叫大家仍写从前的地址,只是前面加上“莲花村”三字即可。莲花村的居民保持了青瓦灰砖木裙板的特色,无奈只是草草修了所谓“阴沟”和“阳沟”已供排水,阴沟属高档次,上面有石板,可捂住污水的恶臭,阳沟则完全祼露,任凭污水长流。有的邻居为自己排水方便,任意开掘阳沟,夜晚行路滑入沟内不是件稀罕事。夏天有雨,这儿是一片泽国。
不久这儿的居民说莲花村莲花村,是不是我们要成农民了,那年月城市户口可比金子贵哦!后来经户籍多次解释那天是谣言。可不久又传来莲花村要化归新成立的望江区管辖,那时成都只有东西两城区,好象来了个望江区岂不低人一等,结果一阵风过了,又无望江区之说。莲花村的人们又挺起胸膛说,我们还是东城区的居民嘛!
那时我每星期都要去莲花村看奶奶,但这儿留给我的记忆并不美。
看来这片都市里的乡村,包括住在那儿的城市居民有一种尴尬心态,由于那时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国家财力有限,城市的改造与人们的期望反差很大,莲花村的土地虽“农转非”了,但城市的居民害怕成为农民。如今莲桂东路、莲桂南路,就是旧时的那片土地,它高楼林立,街市繁华,已真正成了大都市的一部分。都市里的乡村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
(下篇:《四十年代吟龙巷(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