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光路 ;摄影:民国《成都市市政年鉴》、锦江区地志办】
1925年,四川省城成都春熙路落成,其功劳不能不归于实施“新政”的杨森。
1924年5月26日,四川军阀杨森威风凛凛杀进成都。杨森,字子惠,广安县人(公元1884年~1977年)。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督理四川军务。进入成都后,他雄心勃勃吼出“建设新四川”的响亮口号。于是掀起民国后成都街道第二次大变化高潮。为什么整修街道、马路,会成为杨森“新政”的第一要点呢?
杨森成都那时全城四门及附郭大小共500多条街道,都很狭窄,且都用石板、石条铺砌。较繁华的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街等,只有2丈左右宽,其余多不及2丈。可见改建街路并不单纯是新中国建立后有人评论杨森的那样“好大喜功,崇拜西洋”,而确是当时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杨森最大一项举措是新修春熙路。当时成都繁华区东大街和劝业场(今商业场)中间,只有逼窄的科甲巷,狭小可怜:“宽仅数尺”,想来两三个胖子并肩走也麻烦……而科甲巷羊肠小道周围,是废置的清朝时代的按察使衙门,因内设牢房,占地极纵深。民国后在空地上胡乱搭建的店铺不少,污水横流,影响市容。
所以当秘书陈维新、穆耀枢等人建议仿照外国改进成都市政时,杨森欣然采纳,下令将按察使衙门和沿街乱建店铺拆除,先把东大街拓成马路,再从东大街到劝业场之间修建一条南北向的马路!其实,杨森修春熙路,也在打“卖地皮”的算盘:他的军队已逾10师,军费浩大,何不利用这一带的官产、庙产之类来开辟财源?
新修马路规划为东西南北四段,十字交叉,中辟一街心花园……据说这是杨森采纳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戴顾问”的“新潮设计”。
1924年成都市新辟之马路春熙路(引自民国《成都市市政年鉴》)但“拆迁”风波陡起,商家因拆店断了财路,纷纷抗命。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尹昌衡、宋育仁等名流自称代表民意,颤巍巍地去督署说:“成都又没几辆汽车,修马路实无必要。子惠督理呵,修路扰民,请缓修筑吧!”杨森沉下脸斥责说:“各位老辈子!我拆一点房檐屋角,你们就大惊小怪。如果我当初进入成都时,把四城门关上,放一把火烧他妈个精光,再让士兵乱来一通,倒还省了不少麻烦。请你们不要干涉我的新政建设,回家自享清福抱孙子嘛! ”“五老七贤”老脸丢尽,敢怒不敢言,只好垂头丧气回家。
但尹昌衡自恃曾杀过大清四川都督赵尔丰、当过民国初年大都督,他有宅院当拆,就坐在街中阻拆。杨森大怒说:“五老七贤老子就不敢杀么?!”饬令王缵绪限期拆完。军士数百入围绕尹昌衡身边乱拆,土木石瓦横飞……吓得尹家人忙将这位“过气将军”尹昌衡扶退家中。当时有一位文人刘师亮,写文章喜欢“操乱说”,在小报上刊登了一副语意双关的对联。上联是:“民房早拆尽,问将军何日才滚?”下联是:“马路已捶平,看督理哪天开车。”
有不少人说杨森因之暴跳如雷,派人抓打刘师亮、封报馆,似乎杨森只是个不会用心计的赳赳武夫。我却查阅到杨森老部下杜重石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披露了少为人知的事实。原来,杨森知道后不假思索地说:“我看他还有些才气,倒想见见这位读书人,向他领教领教。”
2000年春熙路成都市第一百货刘师亮见面后分辨说:“师亮草芥庶民,拙联只不过表示我渴望马路早日滚平,从速开车以孚民望而已。”杨森呵呵一笑说:“先生把我当成一介武夫,听不懂语意双关骂人吗?”刘师亮见杨森很和气,便说:“师亮今面聆督理凤麟华采,真乃儒将大风!”杨森戴了高帽子,也感快活。刘师亮就派兵强拆民房一事进言说:“以师亮愚见,实行新政令,也要以取得民心‘伐谋’为上。”杨森听了哈哈大笑,对秘书陈维新说:“刘先生很有见地,叫各机关法团、部队要多订阅《师亮周刊》,开放眼界,增加知识。”
两日后,刘师亮收到杨森给他月送舆马费百元的督理署咨议聘书和给《师亮周刊》资助费500大洋。从此《师亮周刊》的发行量由原来600~700份增至近2000份。之后,刘在《师亮周刊》常撰文称赞杨森是“宽心容物,平心论事,虚心受善,知人善任”的儒将……以上可算中国城市建设中,有关“拆迁风波”绝无仅有的一段历史趣闻。
杨森貌似“新潮”,脑壳头却装满迷信。他的公馆在成都猫猫巷(巷口有一石柱,柱顶刻有虎头,川人戏称老虎为大猫)。这位督理大人,因嘴巴较尖,人又很精灵,绰号“耗子精”,住进猫猫巷,岂不危险?于是杨督理强令:把猫猫巷改为将军街!(此街名至今犹存)
另一趣闻虽为题外话,但也异曲同工:军阀刘湘的公馆原在刀子巷(清朝时铸刀剑而得名),刘湘恶其不祥,加之他又死过儿子,为避讳和祷祝,硬改街名为“多子巷”(此街名至今也仍存)。这成为民国中强权改街名的趣闻。
(下篇:《沧桑嬗变春熙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