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知的层级有多种划分方式,在我看来就三级:知、智、慧。每一次进阶都会产生认知升级,第一级“知”,是初级认知,本身只是积累;“智”是对知的灵活应用,建立在思考之上,是有可见逻辑线的;而“慧”则是更大的飞跃,是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纳。人的安定与从容只能建立于“慧”之上,所以要想人生安稳,必须要达于慧,古人称“合于道”。
这几年来,随着对认知层级的理解,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这三个层级究竟该如何进阶呢?
在重读《宋明理学概述》这本书时,逐渐明白了在宋朝的思想争论上就“如何达于道”一直存在两条路:存养和察识。
存养走静坐这条路,朱熹在二十四岁从学李侗,走的就是这条路,至三十三岁。
当他出仕时,对存养这条路产生疑问说:“只为李(侗)先生不出仕,做得此工天。若是仕宦,须出来理会事。向见吴公济为此学,时方授徒,终日在里默坐,诸生在外都不成模样,盖一向如此不得。”
这是说:静坐的工夫在一般人都是要有闲才可,可以不问世事,一旦有事缠身,就难以安坐。所以此时,朱熹更接受另一条路“察识先于存养”。
察识就是对世界进行主动认知,在学习、实践中理解世界,达于道。
但在他四十岁那年,又悟先察识后存养之非,他《中和说》的最后所悟如下:“以故缺却平日涵养一段工夫,使人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言语事为之间,亦尝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
是说:因为缺了存养以致遇事心浮气燥,人的情绪被日常琐事牵着走,难有安定的状态。
所以,在朱熹经过数年自己的切亲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存养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质基础,没有饭吃就无法存养;不养则遇事急迫不安定,先行再养对人的定力要求极高,但不养哪里来的定力?
为此,朱熹提出读书一项工夫,“读书”这个办法既不似静坐那样完全脱开世事,也不是只在日常里打滚,被琐碎裹胁,读书让我们不时地停下日常的脚步,在书籍的引导下,站在高于生活的视角上,认真地审视、思考。
这是朱熹在亲历和反省之后给出的第三条路,但我们也要明白,读书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要有思考有实践,让知进阶到智。
至于智如何进阶到慧?呵呵,我发现只靠读书思考就不够了,这条路更高级,需有痛苦伴行。
读书🤯、思考🤔、面对痛苦,呵呵,似乎哪个阶段都不好走,难怪佛说“人生实苦”。但若不走,人生就只会是一次逃亡之旅了。若勉力去走,走着走着就会明白,“苦”其实是个中性词。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