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这一章,作者分为两个小节,结合一些史实,分别论述了秦国崛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第一节
秦国是一个蛮夷化程度很深的国家,从西周起,中原的诸侯国就嫌弃秦国的野蛮落后,甚至列国开会的时候都不叫上它。
确实,秦国就是个没啥文化的落后地方,它的人才,包括商鞅、韩非、李斯等都是从别国招聘来的。而且,秦国不实行嫡长继承制,没有严格的宗法制。
秦国的发展曲线在春秋列国中是另类的。别的国家都是逐步中原化,秦国一开始也是这样,可是,中间突然掉头回去了。因为秦穆公遇到了来自蛮夷之地西戎的使者由余,被人家的一席话洗脑了。
秦穆公问:“中原国家有诗书礼乐,现在尚且乱成一锅粥,你们西戎没什么文化,治理起来是不是更难啊?”
由余本是晋人之后,因此,他非常熟悉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区别。由余笑着给秦穆公上了一课——诗书礼乐,正是中原国家混乱的原因。因为中原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国家富强后,统治者必然骄奢淫逸,下层则以仁义的标准来要求上层,导致上层和下层分裂,造成内乱。 而草原地区物质文化不发达,贫富差距也不大,他们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能吃苦,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都很团结。
秦穆公心中惊呼:“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后,秦国的立国战略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致力于向中原发展,而是向戎狄发展。吞并了大量羌戎人口,大力吸收戎狄文化。西北少数民族的强兵良马成为秦军队的有生力量。与西戎的融合,给秦人的躯体注入更多粗犷和野蛮,决定了秦人狼一样的性格。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独特的。它具有纪律严明、上下一致的军事化作风;它是最功利的,只求物质利益,不重精神价值;同时,也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比如,正在中原国家渐渐废止殉人的野蛮风俗的时候,秦国却变本加厉。考古发现,秦武公死时,殉葬者66人;秦穆公死时,殉葬者居然多达177人,创了历史之最。
第二节
因为秦国文化具有如上特性,所以,法家思想在秦国如鱼得水。
商鞅在秦国打击商业,留给老百姓的只有两条路——上战场,为国家献出生命。或者努力种地,把一大半收获充作军粮。如果这两条路,你都不愿意走。那第三条路——进监狱正在等着你。商鞅制定的法律极为残酷,百姓稍有违反,就割鼻断脚。
如此一来,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商鞅通过变法,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所有秦国人都成了战争机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丝钉。
当然,这样的体制必然会引起民间社会的反弹,为统一思想、控制奥论,商鞍烧了书,还规定民众“不得议”国家的政策。除此之外,更是建立了互相监视的“告奸”制度,鼓励亲人之间相互揭发。甚至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妻子的财产可免遭抄没;丈夫告发妻子,妻子的财产可以用来奖赏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人人自危。
这一套严酷的反人道的制度,在其他国家难以推行,但是在秦国却很快落地生根良好运转。秦国通过改革,建立起一个由国家来全面垄断、控制和调动社会资源的新系统,很快获得了其他国家无法获得的庞大兵源和巨额的军费。
当然,这些高压政策之后,也有激励机制。那就是按照人头计算军功——一个敌人的脑袋意味着一级爵位、一顷良田、九亩(当然,秦国的亩比今天的亩要小很多)宅基地、一个仆人,还有机会进入政府或军队中充当下级官更。
前有军功爵位为赏,后有严刑峻法为罚,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秦人只好“勇于公战”,“民闻战而相贺也”,整个社会陷入对战争的狂热之中。
商鞅建立的这种国家结构虽然在文化上落后、政治上残酷,但在军事上却有效。秦国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君一声令下,民众便猛兽股地扑向敌人。这样的“虎狼之国”,哪里还有对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