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没有在某一刻,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认真地读一本纸质书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果断放弃了那些浪费时光的无用社交,而是一个人宅在家里,捧起一本久违的纸质书,沉浸在书香里,逐字逐句地阅读。一个多小时之后,我起身伸个懒腰,感到神清气爽,不禁感慨:
读书才是天下第一等乐事。
我反躬自省,为什么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反而越来越没空读书了?
我找到了原因:物质生活的改善,催生了人们一颗浮躁的心。当一夜暴富、快速成名、弯道超车、实用主义这样的字眼儿充斥人们大脑的时候,谁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那种看起来并没有多少用处的纸质书?
即便我们在内心深处不得不承认,读书和不读书的人,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大多是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刷微信、追剧、旅游,以及那些觥筹交错的社交活动,看起来哪一件也比读书容易得多,也有趣得多。
这些光怪陆离的新鲜事物,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也催生了我们浮躁的内心。
事实上,终有一天,我们会幡然醒悟:读书,才是真正涵养人的精神,让人生充实和富足最佳的途径。在读书面前,任何杂七杂八的事情,都应该为其让路!
2
那晚,和一位平时喜欢读书的同事交流,我谈到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一,坚持读有点儿难度的书。比如《红楼梦》《鲁迅全集》等。同事说,四大名著除了《红》之外他都读完了,但《红》却每次只读到前几章就又放弃了,原因是里面的人物关系太复杂,衣食住行生活琐事又没有多少意思。我给他展示我那两本上下册的《红》,那泛黄的纸张被我勾勾划划,人物关系图表也标注得清清楚楚。我觉得读书就要读有点儿有难度,甚至很多人看不下去的书。太简单的书,反而如同白开水一样,没有多少营养,对人的帮助也不大。
第二,坚持首先读经典名著。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都首推名著。一部经典名著抵得上十部普通读物。名著之所以流传不衰,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只须按照前人的指引去阅读即可,而不必探究它之所以成为名著的理由。我们相信,经典名著比一般的作品都要好得多,也永不会过时。
第三,坚持先读完自己家的书。这几年,我早不再购置新书了,而是力争尽快把自己书橱里收藏的书先读完。不读完家里的,别的就不要读了,省得“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不让家里收藏的书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四,坚持一本本地来。除非出差等外出时,原则上一本读不完,就不再读其它的书,做到读一本是一本。这样一年下来自己究竟读了几本,心里也有个数。当年终岁尾进行读书盘点时,一定是满满的获得感。
第五,坚持反复读重复读。有些书,读一遍两遍意义不大,需要定时进行复盘。这样,既可以加深巩固印象,还可以收获“读一遍有一遍收获”的满足感。
第六,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我通行的做法,一是在书上做标注,做到有痕阅读。二是读书做笔记,做到边读边记。笔记建议手抄,感觉比电脑存盘好得多。读完之后若回想某个段落情节,查查笔记就可以了,不用再翻书查找。三是每读一本就坚持写一篇书评。无论写的水平如何,必须写出来,以便提炼、总结、升华。
第七,坚持读书时不做他事。坚决摒弃那种一心二用的神话。一定要把手机扔一边,越远越好。在某一时段,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读完书再干别的。
3
最喜欢这句话:
书读得再少,也比不读强。
文章写得再差,也比不动笔墨强。
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