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浮躁,人也很浮躁,焦虑便成为必然。若有一颗沉静的心,喧嚣的世界于心来说,不过是浮云,惊扰不了情绪;若有一颗安静的心,乌烟瘴气的社会于心来说,不过是浮尘,轻轻逝去即可;若有一颗宁静的心,纷繁复杂的外物于心来说,不过是肤浅的表象,心不会被迷惑,不会被混乱……
但现实生活中,心如止水的人太少,人们焦虑地忙碌着,奔跑着,怕工作做不好,失了工作,扣了薪水,又挨批评;人们焦虑地做事丢三落四,精神困顿,萎靡不振;人们焦虑地吃饭,睡觉,唱歌,跑步……没有哪一件事是愉悦内心地、可以安静地、耐心地去做,去享受……而徒在应付,得过且过。
这样好吗?自己都觉得过的不幸福,很狼狈,很没劲,想释放,想自由……但是,工作还没有做完,要写材料、要整理、要清单、要加班,心下便有不开心。干吧。但是,何谈效率?浑浑噩噩、忙到很晚,肚子咕咕叫、心里很苦闷,头脑不清醒、好想睡个觉……为什么生活这么紧张?为什么逃不开这种恶循环?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还是太在意这份工作和别人的目光?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给他人看的,自己看自己顺眼了,干什么都来劲,会完美,自己心里痛快了,才有好心情,别人才能与你良性互动。
焦虑到底从哪里来?
其实,焦虑不是来源于工作,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体会,尤其是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便总是害怕失去、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重视……焦虑源于内心而非工作本身,焦虑与一个人童年的、记不住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人很小很弱的时候,她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下去,因此要吃、要喝、要休息,随着成长、体验和与世界接触的增多,这个幼小的生命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东西,唇部的接触、皮肤的摩擦、拥抱、亲吻等美好的感觉会让她觉得很安全、很美好,美丽的表情、甜蜜的微笑、稳定的情绪、柔和的声音也是及其重要的安全抚慰。
只有在爱和温柔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才安全和温暖,也才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走,追逐自己的梦想。如果这一时期较少地感受到这些美好和平稳,孩子通常喜欢哭闹,有暴力行为,不会调整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成年后也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会显现。
当孩子长大了,能自由跑、跳、追逐和玩闹时,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学会探索世界,监护人应该在适当的安全范围、场所和情境下,由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不是阻止;即使遇到危险的事情,也不能惊慌失措、大呼小叫,而要保持冷静,记住:你稳定的情绪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和安慰。孩子继续长大,在四到七岁阶段,不要过多维护他,让他独立面对失败、困难和与他人的冲突等,这些小小的经历会使孩子逐渐学会对待挫折、解决困难、观察周围、判断风险、保护自己的诸多本领。只有这样,孩子长大才能勇于探索和挑战,不畏惧失败和挫折,这样的孩子长大也会情绪稳定、泰然自若、而不钻牛角尖。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发展与社会的链接能力,多让孩子与孩子接触,大人不介入或少介入,让孩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处理争端、融入集体的方法,监护人只给出建议和帮助排解负面情绪。毕竟孩子的世界以及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与成人是不同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一点很重要。
在这一时期如果过多阻止和介入孩子的世界,会形成他依赖、怯懦、犹豫和容易陷入焦虑的状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话说的对,人的一生如何模式、如何经历,是悲哀、忧伤、矛盾,还是自信、快乐、精力充沛,在七岁以前的经历就已经确定了人生的走向。所以,焦虑不是来源于具体事物,不是来源于工作本身,也不是来源于周围的某人……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内心在幼儿、童年时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爱的关注?是否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是否得到了满足和足够肢体接触所带来的温暖感觉?
因此,要想远离焦虑,必须关心和体会内心的感受,要表达、而不是要掩盖内心的真实,伪装和推脱都是焦虑如影相随最好的伙伴,我们要不畏惧暴露本心,才能逐渐变得强大……所以不要以为工作带来的焦虑是工作本身的事,它只是个人内心焦虑的一个出口而已。
克服焦虑,先从自身做起,欣赏自己,从心开始,相信自己是美的、有力量、有能力、有活力、有精力,足以应对向自己扑面而来的工作和诸多琐事,相信自己,从小事做起,逐一干掉,才能拿下更大的事情。相信爱,相信世界美好,那么就有源源不断的爱和美好的事物向你靠近,生活到处充满阳光,心情超棒,奇怪,工作中的焦虑变的无影无踪。
克服焦虑,从小事做起,从小事中体会内心的感受,方能逐步成长、强大内心、摆脱焦虑,剖析自己,感受自己,重新开始,相信安静的力量,独处的妙用,反思工作,反思人生,从而真正拥有阳光透明的生活,焦虑遂遁至天边。不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拥有的人生;反思使人进步,远离焦虑。
最后给大家分享佛教禅宗的菩提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已属不易;六祖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达此境界则善莫大焉!
何谈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