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哪怕读同一本书,领会的东西,也都不尽一样。
学生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对这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在阅读的时候“用两只眼睛阅读名著,一只看文字,一只看其背后的东西。”
整本书阅读交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复述情节到说出自己的见解,品析词句,谈出自己的点滴体会,学思结合,才是阅读的法宝。
话题:鲁滨逊理性∨S非理性
鲁滨逊有一个特点,他非常尊重生命的冲动,对冒险的追求靠的就是莫名其妙的生命本能,就是非理性;他也靠感觉、靠直觉,他还非常富有想象力。
鲁滨逊出身中产阶级,他的父母希望他能过安生太平的日子。他父亲说,大富大贵的人不见得幸福,穷困潦倒的人肯定不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呢?中产阶级最幸福。他说,儿子啊,你就做一个中产阶级。但鲁滨逊是个坐不住的人,他注定要一辈子走在路上,他从小就去闯海,尽管九死一生,多次冒险,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这个梦想。
如果大家读《鲁滨逊漂流记》,你会发现,鲁滨逊的冒险是非理性的,他不是为了探宝,探宝就是理性的,我知道有个宝贝很值钱,我冒险是有算计的,这就是理性的;他也不是为了金钱,和很多冒险小说都不一样;他也不是为了什么真理。如果我们拿他和《西游记》比比就明白,唐僧师徒冒险是为了真理,取经就是追求真理的象征;他也不是为了爱情,一个陷入爱情的人可能会为爱情而冒险。这都是有目的的。鲁滨逊为了什么呢?几乎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生命深处那种神秘的冲动。
但是,在需要使用理性的地方,我们发现鲁滨逊充分使用理性,用理性来决定自己的信念与行动。
当鲁滨逊发现自己沦落到荒岛之后,鲁滨逊在荒岛上做了很多判断,哪些是符合我的生存需要的,哪些不符合生存需要,这些判断与选择直接关乎他的生存。鲁滨逊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用13天的时间,重新回到搁浅的轮船上,把所有能够搬运上岸的东西,哪怕是一颗铆钉一块帆布,全都运到岛上。做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因为这个风险太大了,当时的鲁滨逊惊魂未定,且轮船与孤岛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却是非常正确的,理性的。
再看鲁滨逊做决定的思路,也是个很理性的人。他想,我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搬上岸呢?鲁滨逊不是凭感觉凭想象,而是分析、论证、判断、选择。他想:
第一,风平浪静;
第二,正在涨潮,而且潮水方向朝向孤岛;
第三,有一丝儿的风还是朝着岸上的方向吹。
找到了三个理由以后,他就决定开工了。这就叫合目的、合规律地做判断。
要给自己找个住所,怎么选址呢?鲁滨逊同样有自己充分与合理的理由。他的理由是:
第一,要有水;
第二,避开烈日,因为是热带;
第三,躲避野兽;
第四,要能看到大海,若有船只路过,自己可以发信号,当时的鲁滨逊没有放弃回到人类社会的愿望,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英国。
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理性的人,有理性、有秩序、有推断,而且断言要有理由,有根据。在需要理性的时候,鲁滨逊让情感退居其次,用理性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和信念,满足自己的的生存需要。
带着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在整本书中出出进进,带着这样一个辩论,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具有批判性思维,会提升思考辨别的能力。
烙印在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扎根在脑海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
不追求阅读的量,更注重阅读的质,用阅读来丰厚生命,用思考来深刻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