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令我印象深刻的电影角色第二期,时间来到2001年。
这一年出现了《指环王》,拉开了21世纪特效大片的序幕,动作捕捉技术也更上一层楼,新技术在主流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是一些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情绪的个体,以下开始盘点。
艾米莉
我喜欢观察别人忽略的细节
第一位是《天使爱美丽》里的艾米莉。
在谷歌上查了法语原名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中文意思是艾米莉的奇妙命运。
两个名字所立足的视角不一样,天使爱美丽是从艾米莉身边的人的角度出发,因为艾米莉私底下帮助了他们,所以对他们来说,艾米莉就是天使。
原名则是以艾米莉为主视角,讲述了她的奇思妙想和神奇际遇。
在“天使爱美丽”视角里,艾米莉让我想起了《重庆森林》里王菲所饰演的角色。
她对身边的人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大爱,而是脑回路清奇的小关爱,令人啼笑皆非又不忍责怪,甚至觉得她比天使还要有趣些。
在展示艾米莉的幻想画面时,影片总是用极快的速度将大量画面和台词剪接在一起,稍一走神可能就会跟不上她的节奏。
这种无聊的想象力的堆积,又从侧面体现出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怯懦。艾米莉因为这样的脑回路,造就了她的奇妙命运,造就了画面中如此奇妙的色彩。
这正是许多有社交恐惧的人心中向往的,因此艾米莉不但是片中配角们的天使,也是那些在荧幕前收获快乐与满足的人的天使。
藤原千代子
我喜欢追寻着那个人的自己
第二位是《千年女优》里的藤原千代子。
电影里有大量的今敏式转场,这些视听手法并非只是为了炫技,而是为内容服务的。
电影源于生活,因此人们在沉醉于电影里的世界时,往往会分不清虚拟与现实。
《千年女优》里场景从现实过度到戏中,或是从戏中跳回现实,中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这种处理非常直观地传达出所谓“人生如戏”的感觉。
在《千年女优》中最“沉醉不知归路”的人莫过于女主角千代子。她把演戏当作人生,也可以说是把人生演成了戏。
某种程度上千代子有点像“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程蝶衣非常在乎一辈子里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和每一个时辰。
正如千代子最后在结果论与过程论中选择了后者一样,奔跑中的自己才是自己最迷恋的状态。
这是千代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人生哲学,肯定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但在片中这种价值观却帮助她跨过大泷导演的婚姻骗局所造成的阴影,心无旁骛地追寻自己心中所爱,实在令人为她感到庆幸。
今敏的作品有时会被打上烧脑的标签,这或许无法一概而论,不过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的每一次创作都不惜将自己的“脑”燃烧殆尽,并乐在其中,又何尝不是千代子?
贾宏声
我是列侬的儿子
第三位是《昨天》里的贾宏声。
在片中贾宏声扮演自己,同时也请来了贾宏声的家人本色演出。
而故事也根据他的真实经历来编排,中间还加入一些纪录片中常出现的采访镜头,在片尾时导演甚至故意让观众看到了摄影棚的全貌,使得电影出现了多维度的戏中戏效果。
无论在哪个维度,贾宏声都在挣扎,在和自我对抗,他想抓住列侬这根救命稻草,却未能尽如人意。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我们不禁要问,贾宏声在片中演的到底是贾宏声,还是一个叫“贾宏声”的陌生人?
《昨天》里的贾宏声或许隶属于现实中的贾宏声,但绝不是全部。
对贾宏声而言,这个面对自我,并且要暴露在他人面前的过程或许是痛苦的。
在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被营造出来的真实感所感染,但同时也会因为窥探了他人真实的伤口而背上一点道德负担。
关于拍摄这部电影对贾宏声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作为贾宏声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无法不令人印象深刻。
而名为“贾宏声的一生”的电影,在2010年7月5日走向了令人遗憾的结局。
艾丽卡
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四位是《钢琴教师》里的艾丽卡。
这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塑造的经典角色。
电影的第一场戏,是艾丽卡深夜回家,受到妈妈的盘问,两人遂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冷静过后又相拥而泣。然后镜头一转,两人居然同床而眠,而艾丽卡看上去已经年过四十了。
长期禁锢在母亲近乎心理疾病的控制欲之下,她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完全不符,这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中年女人。压抑的情绪需要宣泄,但重压下的宣泄方式往往都比较极端。
艾丽卡沉迷于用剃刀伤害自己得来的快感,也去租看成人录像带的场所,捡取别人用过的纸巾来闻。
这些都是在独处的时候释放出来的扭曲的自我。一旦走出房间,她就是一个端庄的钢琴教师,严厉又毒舌,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副禁欲系的姿态。
结识自己的学生华特后,艾丽卡在他身上施展了性方面的控制欲。电影中性通常有反叛的意味,艾丽卡想要对抗母亲的独裁,自己却也成了与华特这段关系的独裁者。
于佩尔不仅将艾丽卡在人前人后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有层次,在表达扭曲心理的时候,没有单靠歇斯底里,而是隐忍地压抑住想要爆发的情绪,值得细细观看。
麦兜
唔该,鱼蛋粗
第五位是《麦兜故事》里的麦兜。
不管是那个以猪的形象出镜的童年麦兜,还是那个真人实拍的成年麦兜,都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用一个非常直观,甚至带点童真的方式告诉观众,成长就是从天马行空的动画世界逐渐变成钢筋水泥的现实世界。
如果把视角换成麦太太,从满怀希望地生下麦兜,到最后看着他长成一个普通人,同时也接受他是一个普通人,这也是成长。
在一部充满许多成人才懂的逻辑的电影里,主角麦兜的思维仍是非常贴近儿童的。
为这个角色配音的也是一位儿童演员,虽然声音沙哑,与部分成人所认为的童声应有的样子不尽相同,但确实比一些成人演员配儿童角色的音色更真实。
麦兜直到长大了,心里保存着一部分的童真,在他所处的环境里实属不易,尽管周围的人会将其与愚昧联系在一起,他自己也经常强调自己笨笨的。
钻入大海的结果要么是被浪推回岸上,要么就是石沉大海。不过在他笨笨的脑袋里或许没有想太多,一只鸡要变成好吃的烤鸡,总得烤一烤才行,只要过程中烤得好一点就能变好吃了。
若是问他怎么烤得好一点,他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总之,想吃就烤了,我吃故我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