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一说指事字。《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本指人的头顶、脑袋。
“天”上古音为透纽真部,“颠”为端纽真部,二字声近韵同,为声训。声训又称音训,指通过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音义同源关系,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章太炎《小学答问》:“天即颠耳。颠为顶,亦为额。”“天、颠、顶”声近义通,都有头顶义。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头被砍去,故以此特征名为“刑天”。
“天”甲骨文、金文从大,以上部圆形示人之头部。甲骨文、金文又将表示头部的圆形线条化,变圆为横,又将表示两臂的曲笔变作横。
林义光《文源》:“穹苍之天,类人顶之至高无上…”“天”后以苍天为常用义,《六书故·人》:“头之上为颠……凡高之所极皆曰颠。”
“天”也指古代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头位于人体最高处,天位于世界最高处,故又指天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又指天体、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天地自然形成,故又指自然,泛指客观必然性,《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韩康伯注:“顺天之化,故曰乐也。”
又指自然的、天生的,《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又指人或物的自然性质、天性,《吕氏春秋·本生》:“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每人头顶一片天,故又特指某一空间,《汉书·西域传》:“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时令、季节主要通过天气体现,故又指时令、季节,如春天、秋天。又指天气、气候,《礼记·月令》:“行秋令,则天多沉阴。”
天昼明夜暗,日月运行形成有规律的昼夜,故又指一昼夜或从早到晚的时间,如今天、一天。
古人认为天是由天帝主宰的,故又指天神、上帝、自然界的主宰者。
古以天为万物之尊,君为万民之尊,故又指君王、尊者,《诗经·大雅·荡》:“天降滔德,女兴是力。”《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又指宗教里神佛仙人及他们生活的世界,如天女散花。
天为万物生存所依赖者,故又指所依存或依靠的对象,陆凯《上疏谏吴主皓不遵先帝二十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
又为凡高、凡上、凡大之称,如天价、天梯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