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高适的另一部名作。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梅花落”三字拆开来用,含双关之意,既指悠扬的笛声,又把笛声比作飘落的梅花。这是一首反映边塞将士战争间隙时生活片段的一首诗作。
胡天北地,雪净月明,进犯之敌已退,戍楼里战士吹起曲子《梅花落》,笛声随风飘散,回荡满山。
这就是盛唐的边塞诗,挺拔昂扬;这就是高适的边塞诗,宏阔清丽。
那是冬末初春的一个月光如洗的傍晚。守边将士击退了进犯的胡兵,回到兵营,正待洗漱休息,突然笛声想起,吹起了悠扬的曲调,那是家乡的名曲《梅花落》,一下软化温暖了他们的侠骨铁心,思乡的情愫开始蔓延,并浸润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每一个细胞里。
思乡,情调大多是感伤惆怅的,但戍边将士对大唐的实力充满信心,坚信有能力击败一切来犯之敌。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家乡不再遥不可及,或许等到下次打了胜仗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诗人展开想象,把听觉幻成视觉,联想到梅花落满关山的景象,意境博大,韵致深远。
749年,46岁的高适,凭借诗名,为睢阳太守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所赏识。得其举荐,高适入京应试有道科中第,被授予封丘县尉一职,由此正式跨入仕途。然而面对终日送来逢迎的日子,高适过得并不开心。
成天压抑自己的性情,去适应“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职业生活,这不是自己的梦想,所以三年后,高适毫不犹豫炒了自己的鱿鱼。
是金子总会闪光。高适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终于,754年,他被唐玄宗极为倚重的边关名将哥舒翰看中,进入其幕府,司职掌书记。
高适期盼已久的春天来了。
然而,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乱军攻下东都洛阳并直逼长安,唐玄宗看到形势危急,便下诏哥舒翰,要求他奋力讨贼,同时任命高适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镇守潼关。
哥舒翰见贼势盛,本想采取先避其锋芒然后伺机反攻的策略,谁知奸相杨国忠一味挑拨怂恿玄宗出战,导致整个战局被破坏,哥舒翰也在灵宝之战中被俘,成了待宰的羔羊。
据说哥舒翰被俘后,居然折节乞怜,跪伏请罪,完全失却了曾经的英雄本色,他那所谓战神的风采,此刻早已遁没低矮到了沟渠里。可怜的是,最后仍没逃脱被杀的命运。
潼关失守后,叛军长驱直入,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中,被迫逃往四川。
高适很幸运,他成功“撤退”了出来。随后,他快马疾驰、星夜兼程地追上唐玄宗,向玄宗面陈战事的经过。
时穷节乃现,危难出英雄!面对从死亡线上逃离出来,生死追随、心系大唐安危的高适,唐玄宗大为感动,他当即封高适为侍御史,并很快将其提拔为谏议大夫。
从此,老高进入了人生的快车道,他一路高歌猛进,平步青云。
后来,他两次被封为节度使,并成了唐代诗人中惟一因军功而被封侯的人。《旧唐书》上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765年,风光无限荣耀至极的高适安然去世,享年62岁,捎带留下了一部《高常侍集》传世。
推崇高适的人,把他抜得很高,赞誉他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大当家。对此,我持保留态度。要说题材、诗意乃至作品流传的广泛程度,王昌龄似乎比他要出色优秀。何况接下来出场的岑参,边塞诗作最多,且始终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
但我不得不承认,高适远比大多数纯粹的诗人要成功得多。他貌似粗放直爽,却能隐忍坚持;他心智强大,洞察世事人心把握时机的能力堪称一流。他算不上政治家,但绝对是一位睿智的诗人,一个充满英雄气的男人。
高适颠覆了那句貌似有理的“成名要趁早”的名言,相反,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孜孜追求永不放弃,那么,成功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也是,谁笑在最后,才笑得最好。高适用他传奇般的一生印证了这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