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务清单里长年有个「每周整理」的事项,这个整理包括物理空间上的房间整理,还有虚拟世界里的文档笔记整理。前两天整理时心血来潮,统计了一下自己日记的数量,竟然有1000多篇。
我与日记的渊源
日记算是我在为数不多的习惯里,可以拿出来吹吹牛的。不奇怪,早年间为了树立老派正直的文艺青年形象,日记君打出了完美的助攻。而和日记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语文时期,那时作业项中长年要求写日记,而我写的又恰恰深得老师喜欢,这一技能在学生时代初期就不断得以巩固加强。
不幸的是初中后,作业里没了这项,自然也停更了。这一停就到了大学快结束,想着大学里只顾尽余欢,经历不少,却也没留下什么,就又开始断断续续记上,想要给即将结束的学生时代续上点仪式感。
image.png
先用了仪式感挺强的纸笔,可惜不耐造。在一次搬家时日记本原地扑街的经历后,开始寻求电子化的方式。
于是借鉴网上已有的 Excel 表日记法,大体是创建一个 Excel 文件作为全年日记,每个 Sheet 作为月份,每一行里写下日期,天气,日记内容。这方法看起来和做起来都有点蠢,不便保存且极不美观不说,每次都必须在电脑边打开 Excel 才能写的操作 ,较起真来还不如纸笔方便。果然在使用了一周多以后就放弃了。
那时已是2014年,移动互联网这个词已经在快车道上超出一大段,智能手机的发布也开始一茬接着一茬。对电子化日记可以随时录入的要求自然就成了刚需。
笔不能停,索性开始在 iPhone 自带的 Notes 上面写。尔后为了照顾使用 Windows 平台恣意而来的「灵感」,2015年1月3日起,我开始在印象笔记里写日记。(看,记日记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当你回首往事时,能给你精确的时间反馈。)
image.png
印象笔记的日记从2015年1月写到2016年3月,一共309篇,堪称「笔耕不缀」。尽管有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初入社会时的无病呻吟+日常琐碎,甚至是偷懒式的一句一天,但每隔一段时间整理回看时,最忍俊不禁的,还都是那会儿写的事儿。
309篇以后,Day One 承接了从2016年到今天的所有日记。
不得不说它符合我当下对日历应用的一切需求:便携随时可记,界面美观,端对端加密…列表里的统计拉出来一算,嚯,有个800来篇。
没成想,大学毕业前的一个小想法,就成了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
image.png
我的日记里都写了什么
影视作品里经常能看到日记内容被叙述出来的桥段,通过旁白对内容的抒情表述,以推动渲染观众的情绪。那是影视剧的表现手法。现实的情况是,不仅没有旁边君去读我的日记,连我自己都很少翻。以至于当我把日记翻回到一年以前与现在形成对比时,都常常会感叹不已。
不信?比如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为没有约会而发愁,今年我都已经订婚了。同样的唏嘘画面在日记的那年今日功能推送时常常复现,特准。
2015年初到即将到来的2020,不长不短的5年。尽管已经很少去回首过往,但真要回去,日记倒是会给自己一种几乎不被割裂的回忆体验。
从毕业到初入职场时的迷茫,从入职到稳定的工作点滴,从各种悲欢离合的真实记录,短到一句,长到一篇的日记条目碎片般被找到。会惊讶于自己曾对某事的态度想法与此时大相径庭,也会在读到某段特殊时期的经历时陡然泪目。日记文本里,全篇都是和自己的对话,因而在那里,看到的是自己全部的真实人生。
日记就是一张给自我认知的一面无死角反射的镜子。
日记是培养长期的自我认知
讲这么多,记日记说到底还是个人的习惯,并不会对名对利有什么实质影响,更没必要觉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比如我现在也没搞懂「给时光以生命」和「给生命以时光」的意义和区别是什么。
不过想严肃点。通过对意识行为的长期记录,周期复看,仿佛自己用第三视角对第一人称的行为进行分析观察。尽管记录行为本身是主观的,因为时间远了,记不清了,反而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此前看不到的经验,这又会反过来辅助自我认知。
image.png在写了五年后,当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记让我在认识自己这件事上变得很客观,这确实让自己感觉活得更舒服了些。
想想看,时不时的自我对话,又没有第三方的顾忌,内容随意,照单全收。它收纳负面情绪,也保留美好瞬间,真真是身边的好树洞。
我想我还会继续写到下一个1000篇,如果习惯保持的不错,
兴许还会有很多个第1000篇。日记本就是一部记录了自己人生的记录仪。
如果非要给这件事附上什么意义,
我想起苏格拉底那句有名的话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