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三十八章: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解析: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礼让而自然安详。
如果说我们前面读到的是对孔子思想言行的具体描写,这一章就算是对孔子精神面貌的一个抽象的描绘。
为什么我说他抽象呢?这里我先来问你几个问题。
你见过态度和蔼却让人觉得害怕的人吗?你见过不怒而威的人吗?你又见过礼貌周到得让人觉得很自然的人吗?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人几乎难以找到。
因为在很多人的感官体会上来说,一个人如果态度和蔼,亲和力强,自然会随和得让人觉得很容易接近,可一个人人都觉得容易接近的人怎么会让人害怕呢?
同样一个人如果看上去威风凛凛却丝毫没有凶相也是很难见的,更别说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动辄拱手作揖,言必谨小慎微,如此礼数周全却能让人觉得没有半点不拘束,这些难道不矛盾吗?
在一般人的身上如果能做到其中一项可能都不得了了,而孔子却三样占全,不得不说真是个奇迹啊!
那孔子是长得特别好看吗?历史记载中关于孔子的样貌没有很多的文字描述,仅有的那只字片语中我们也只能知道孔子是一个体型高大的山东壮汉而已,实在不可能是因为相貌上的优势产生了这种效果。
如果不是因为长得好看,那又是什么令到他能给到人们如此特别的感觉呢?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气场。
“气场”是现代心理学和交际学讨论的一个范畴,在研究人的眼里它是一种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微妙而神秘隐形能量,既能对人自身的运气产生影响,也能对自我之外的人和事产生影响。并且随着个人的能量级别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同。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和道教中也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叫做“炁场”,同样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古人认为,"炁"是一种意识流,它是"场"的一种状态,道教中还有"一炁化三清"的说法。
不管从是“气场”还是“炁场”,都会强调个人的修为,而这些修为的要求中无一例外的都要求人能够正心正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如此说来,孔子的确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在奉献,终生都在修炼自己。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他样样都以身作则,育人无数,诲人不倦。
作为一位老师,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且有教无类,他的弟子中既有年迈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童,如果他的亲和力不够又怎么与年龄跨度如此大的人群相处呢?
同样因为是一位老师,他教导学生必定有着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也会有自己的底线和要求。所谓严师出高徒,弟子们跟随老师学习,必然要遵守老师的教诲,而且一定不能违反老师定下的纪律,孔子对学生不断的灌输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学生们在行事时又怎么不谨慎小心呢?假如违背了老师的教诲,一定是会被训诫的,又怎能不害怕呢?
作为一位老师,首先,他给学生们建立起了原则和规范,其次,他不断以身作则的实践着自己说过的话,在学生们的心中也树立起了一个榜样的形象,这便是一种威严。他不需要大声的训诫,也不需要采用任何处罚,他自身的言行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约束的力量,无声无形却拥有强大的震慑力量。
我倡导的必然是我奉行的,作为一名终生致力于推行礼教的传道者,他本身就是一个礼教的践行者,也就是一块活招牌。礼乐文化的种种已经深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买美容品的人把各种护理做成了家常便饭般的不可或缺,微商把发朋友圈作为了每天比吃饭睡觉还重要的是,孔子在礼教的践行上也已经是无时无刻的境界了,正因为此,所有一切在别人看来非常繁琐的礼节在孔子的生活中早已经成了再平凡不过的习惯了。正因为他习以为常,他身边的人自然也逐渐的习以为常,于是就自然安详了。
原来,这一切都并不矛盾,相反还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现象。而这一切与相貌无关,只与道德品行相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场好坏不是因为眉清目秀,全是来自品行优秀。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49093/f0f99226ab31be94.jpg)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