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炫耀的父母,什么子女给了多大的红包,给自己买了什么衣服,以及给自己买了什么保健品;还有一些父母炫耀给孩子买了什么高档玩具,给孩子买了什么品牌衣服,甚至还晒出了给孩子买的房子……其实,父母养大子女,子女给予父母回馈也是人之常情;父母生育了子女,把子女养大成人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给孩子买房也是给孩子一个物资起点,让孩子进入社会更从容一点,但凡负责任的父母都会尽可能给予孩子们帮助的。
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给予什么才是最好的呢?我觉得应该是父母与子女们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网图侵删01父母对子女的扶持
张雪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广播事业局的技术骨干,母亲是一名英语老师,她从小就在书卷气中成长着。
张雪莹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父母上班的时候,爷爷奶奶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只要父母下班立马把张雪莹接到自己的房子里,父母一个人忙家务,一个人和张雪莹互动,讲故事是父女间最好的沟通,父亲讲完,让张雪莹复述,慢慢练习复述能力和口才,久而久之,张雪莹的语言表达能力超过了同龄人,可以把几个人的对话表述出来,比如,
妈妈:宝宝,妈妈上班了。
爸爸:宝宝乖。
张雪莹:爸爸再见,妈妈再见
……
一个人完成几个人的对话组合。
有的时候张雪莹还和父母互换角色,她当妈妈,妈妈当宝宝,各自学着对方的口气,换位思考。
张雪莹再长大一点,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后,晚上他们家很少追剧,而是各忙各的。张雪莹安静地写作业,父亲查资料,母亲精进业务,家庭氛围非常温馨。
张雪莹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重点高中后,目标是冲刺复旦大学医学院。三年努力的结果,达到了复旦大学提档线,但遗憾的是进入不了医学院。父母和张雪莹权衡利弊后,果断放弃复旦,以当年全校最高分报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硕博连读班,毕业后就职于上海第五人民医院,专攻骨科。
如果当年没有父母帮助把关,想必没有几个高中生有勇气放弃复旦而没落到中南大学——心理落差好几个等级呢!
02子女对父母的回馈
英子出生在西北边陲小城,父母都在基层工作,从小就在爷爷奶奶家生活,只有节假日父母才过来往往英子,放寒暑假的时候英子回到父母的身边过假期,早已见证了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艰辛,这样的生活习惯练就了英子独立自主的性格,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很少让父母操心。
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尽可能地满足英子的需求,初中给她买诺亚舟方便下载课件,高中买MP4听歌缓解学习的压力,放松心情。英子也不负众望考取了南方一所不错的理工科大学,也算是对父母这么多年付出的第一次回馈吧。
,毕业时英子力邀母亲参加她的大学毕业典礼(父亲工作走不开),并帮助母亲开通了支付宝。当女儿穿着学士服走过来的那一刻,母亲心情十分激动——见证了女儿成人的第一步!
英子入职三个月后,母亲办理了退休手续,再就业工作还没有落实下来,有短暂的一段空闲时间,英子便邀请母亲过去小住一段时间,并帮母亲订了机票,还全程给母亲科普登机的流程,接母亲出机场的时候,一直电话联系母亲,让母亲神态自若地走出机场,接下来又教会母亲使用百度地图。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在英子上班的时间里,走遍了那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周末还到小镇上领略江南风光,不虚此行。
第二年父母计划一场背包游,英子帮助父母规划路线,指导父母订车票、酒店和本地一日游的相关事宜,才让父母15天的背包游顺利畅通,圆满结束。
英子的父亲喜欢电子产品,英子帮父亲买了平板、手机和耳机;母亲喜欢写作,英子则成了母亲电脑操作使用的御用老师,答疑解惑,而且是一对一的讲解,母亲写作事业渐入佳境。
英子也会像大多数孩子一样给家里买点生活用品,比如好吃的食品,茶叶,还有给母亲的护肤品,但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把钱返还给英子——钱他们自己会赚,再次成长靠女儿引导!
网图侵删在此,我想说:
父母爱子女,母鸡都会,但真正让子女成长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擅长。记得有一次坐长途汽车,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四岁左右的孩子,一路上孩子都在玩手机,到了山区信号不好,孩子便哭闹不已。父母刚开始是哄骗,不见效的时候采取恐吓,根本没有效果,孩子依然哭闹不已,让周围的乘客紧皱眉头。当时我就在想,如果父母当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分散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效果会不会好一点呢?
有的子女春节回来看望父母,舍得给父母红包,或者买好多东西,然后和同学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讲讲外面的世界,或者帮助父母使用智能手机。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学习成长,什么幼教班,兴趣班,补习班,父母花钱毫不在乎,但是有多少父母愿意自己也耐下心来学习,和子女一起成长呢?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子女,子女的样子就是父母的复制——要想子女成长,父母也要持续成长。
父母给予子女物资上的支持是父母的本能爱护,而子女回馈父母物质上的享受,连乌鸦都会。但是父母与子女能互相成长——才是父母和子女给予的最好的,而且是金钱难以买到的!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