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了两点:
1.工程师与科学家,发明家以及工匠之间的区别
科学家专注发现问题,探索真实世界;
发明家关注发明,总是在创新的路上,转化可能性;
工匠是把复杂的手艺传承给他人。
工程师是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工作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科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相比发明家,工程师关注创新但是更加会让创新的想法落地。
和工匠精神不同的是,工匠是把普通人变成手艺人,而工程师是让普通人自己就能够简单的学会操作使用。
工程师总是把超级复杂的过程留给自己,把简洁大方的界面留给大众。
2.工程师的思维
A.需求
从书中我能听得到的信息是,工程师是能够把普通人脑海中模糊状态东西的语言转化成工程师自己的专业语言。
这个需要强大的沟通转换能力,只有了解工程师上一级的真实需求,才能按照需求往下继续走。
这个是工程师能力展现的核心,我认为不仅仅是工程师,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掌握一个必备的技能。
用沟通的技能来挖掘到对方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的展开工作,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B.系统
工程师面对一个系统,他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比每一个部分的问题加起来还多,不同的部分怎样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影响,这些都是新的问题。这种1+1大于2的挑战,就是工程师们要面对的复杂情况。
做工控的人都知道,如果在研发的设备上多加一个零件,就意味着以后会多一个故障点。因为多一个东西,自然就会对其他东西造成影响。
工程师要在各个零部件中进行调和,让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效果变小,尽量达到和谐统一的正常运行状态。
C.负反馈
负反馈不是负面消极的反馈,而是工程师的一种创新方法。
创新的过程,很像是在探险,不真正走在路上,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所谓负反馈,就是根据这些险阻,去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
打个比方,比如说要一台电气设备动起来,那么首先就要做两个大方面的核心,机械和电路相匹配,也就是机械流程和电机的相互动作。这是小圆心模型的1.0雏形;
然后再这个基础上继续延伸,需要用到伸缩的气缸,那么还要增加气动的部分,需要空压机,电池阀。这就是小圆心向外画圈模型的2.0雏形;
最后如果要像汽车那么动起来还需要增加发动机和油路。而链接这一个整体需要PLC程序来管理它们之间的协作运行。让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就是最后形成一个大圆圈的完整3.0成品模型。
模型一直都是在反复试错,纠正,以及调整方向。让它始终走在正确的航向上,不会偏离。工程师一直都在根据需求优化,迭代,升级,维护产品或者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