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差异

作者: 行走不停歇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17:53 被阅读13次

           进入新时代,家长、教育专家们都在呼吁教育不应一刀切,而应该尊重每个孩子天生的个性化差异。实际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谈何容易!

          正好中午看到朋友金老师在分享班上孩子们为试喝老师杯子里的莲子水而出现的个性化差异现象;下午又看到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这位娶了让某些国人操碎了心、觉得他娶的不是最美的中国女性形象的年轻富豪,在哈佛201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告诉你一个秘密:没有人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做;

            想法开始并不完整,只有努力才能让它们逐步清晰;

           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毁灭地球之前,停止气候变化?

            为什么不能努力研究来治愈一切疾病?

           为什么不能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个性化的教育?”

           既然这位年轻的富豪都在这样呼吁,想必当下的美国也还没能真正完全做到尊重个性化差异之下的教育。

           特意去百度了下:“每个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这些不同的特点和方式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

           我们经常会说钱钟书、陈景润他们都很偏科,一样不影响他们人生的成功,我家小子也坚定地认为只要偏科偏到这种极致,名牌大学一样要招收他,当然目前他也还并没有那实力去偏科偏到这么牛气。只能是想着法子多去鼓励他,永不言放弃,一开始谁知道结果呢?“想法开始并不完整,只有努力才能让它们逐步清晰”,我想关键在于“努力”二字。

            昨天观看小姑娘幼儿园的“六·一”儿童节汇演,“七彩梦想”的歌曲,是早在一个月前老师就在要孩子们练习跳的集体舞蹈,在家里也打开手机播放这音乐跳了几次分享给家人看。小姑娘提前就在主动邀约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奶奶一定要到场看她在幼儿园的表演。明显地遗传到了曾经是县川剧团台柱子的奶奶的音乐细胞,小姑娘喜欢在人前表演,努力地表现自己,当然也为了得到夸奖。外婆看了小姑娘的正式演出,感叹十年前的哥哥,不象妹妹这样在舞蹈队列的第一排,跳得那么投入,哥哥是完成任务式的站在最后一排,动作自然也不会有韵律感。被老师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们,还要在舞台上随着音乐不停变换着舞蹈队形,我家小姑娘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舞曲结束前两秒,在队列最前面面对观众单独来一个劈叉,尽管这个劈叉不是一次性完成,先是膝盖下地,再继续两腿伸直。

           舞蹈过程中有人跌了一跤,有时候变队形也有孩子慢了半拍,却并不影响一群小蝴蝶在舞台上有板有眼地跟着节奏将舞蹈动作完成。

           今天之所以会开玩笑地打破沙锅问到底,想知道作为老师的朋友们,在面对主动和被动的孩子们时的态度有何不同,只因为我和孩爸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哥哥遗传了妈妈的不主动,内向,妹妹遗传了爸爸的善于和陌生人聊天,喜欢交往。带着小姑娘去参加别人婚宴,见到每一个陌生人她都要乐呵呵地打招呼,临走时非要追着和第一次见面的新郎说拜拜。哥哥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太多,可以说有一段时间在班上几乎他算是边缘人物,因为主动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同学大有人在,印象中,以女生为多,实际上目前的初中阶段仍是有这问题,只是较之于小学已有大的改观。象问老师杯里的水是什么?还有勇气去要来尝尝的事情估计是永远不会在哥哥身上发生的。小时候的我就是如此,没来由地怕老师,上课时知道答案的题也生怕被老师抽到起来回答。

           至于学习过程中,逢考试出成绩时,哥哥总会找些比自己成绩差的来平衡自己的心理,小姨开玩笑说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好,不用担心孩子钻牛角尖,不用担心他将来遇到重大考试不如意,或者生活有重大变故时会去寻死觅活。

           工作后,自己也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人主动,很多路靠内向是走不通的,所以多年来潜意识里对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作出了一些改变,因为如此,也一直以来就不太认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关键在于自己愿不愿改,而不是说改不了。

           特别认同朋友感叹的“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自己的孩子越大,才知道个体差异,才知道尊重”。

           尊重差异和努力上进应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载体,不轻言放弃也就显得多么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性化差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mx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