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因为暴虐无道在国人暴动的时候被赶跑了,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在彘,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那么在这十四年中发生了什么呢?
正史上说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号曰共和。而《竹书纪年》等别史则有共伯和干政的说法。但是其实两种说法都可能是对的,因为这段时间很可能是中国仅有的贵族寡头政治时期。

周厉王逃走后,召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赴死,保住了后来的周宣王。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周厉王还活着,所以贵族们碍于周人的宗法礼制,不能立刻册立新王。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政治管理体系。
这些贵族们掌权后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王位和权力的分配,而是利益划分,这也很容易理解,在周厉王当政的时候,他们的私人田产都被收缴国有,而这些田地本身犬牙交错,当时的地契系统又不见得很完善,所以赶走周厉王的同时,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讨论怎么分配这些被收走的私田。

利益分配的过程并不是把他们原有的田产拿回了事,而是从对抗周厉王所做的付出的角度重新分配,毕竟如果你没有参与国民暴动,那就不应该再拿回被周厉王夺走的私田。这样就出现了一批最大受益者,他们也会在后来的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寡头政治中的一员。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周公,召公和共伯和了。
周公,召公等人成为了寡头政治的领导人,但是这个时候真正具有统治权威的还是周王,周厉王是不能回京的,所以周朝暂时形成了贵族寡头制,他们根据自身利益规范政策。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真正确立土地的私有化,牢牢掌握了私田所有权,保证了不会再出现周厉王式的改革。而这其实就是把周朝最后复兴的希望给堵死了,也近乎宣告了周朝的灭亡。

为什么这件事这么严重,因为土地私有化的后果已经纠缠周王几代人了,从周共王承认私有田地开始,几代周王下来,贵族和诸侯兼并了数十倍于自己封地的私田,治下的人口呈几何数上升。要知道诸侯的附庸不是周天子的附庸,当诸侯贵族们土地扩大,人口变多,他们逐渐就有了和周王对抗的实力。
小编在上一篇连载文中描述了周厉王被赶走的过程,欢迎关注并查看。其实在周厉王被赶走的逻辑里就是贵族和诸侯本身的壮大。由于周厉王使用强硬手段夺取贵族们的私田土地,所以导致国人动乱。而在共和执政期间,周王收回私田的希望永久性破灭了。

在共和执政以后,周王室虽然依然享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周王室的实力已经不如一些大的地方诸侯,而且在未来。周王的实力会进一步的缩水。从现实的地位上讲周王室和一个身份崇高的中小型诸侯国类似了。
虽然现在距离周朝被灭还有几百年,但是这几百年里的周朝,叫周国更恰当一点,因为外面还有晋国,楚国,齐国等等国家。如果不是后来春秋争霸体系的出现,周天子出现了新的利用价值,可能早就有人打周王室的主意了。
这是《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第43篇连载文章,想看我们的生活怎样从历史一步步变成今天看到的模样,敬请关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