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改革,很多人都听说过,有的历史学家说,北宋是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出现,变法要是成功,资本主义就要最先诞生在东方了。那么这次重大改革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失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详细讲讲这件事儿。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公元1068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年。那一年各地发生灾荒,政府应付救灾花了不少钱,刚上台的宋神宗就想让大臣们出主意,改善财政状况,这样就引起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辩论。王安石的主张很前卫,就是要把国家财政商业化,实行金融信贷,增加财政收入来达到目的。司马光对他的观点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的是儒家传统观点,增加财政收入和所谓的理财,就是搜刮民脂民膏罢了。最终王安石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启动了历史上最有名的熙宁变法。
为什么最终变法失败了,传统历史学家说,司马光和王安石在争斗中都表现得很极端,为了让对方下台,不惜把反对者彻底搞垮,变成了纯粹的拉帮结派。王安石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倒了司马光和苏轼两派的人,只能选择那些钻营之徒来执行他的改革方案。这些人很快就学会了假公济私,把改革搞得一团糟,变法就这样失败了。
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实际上,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宋代虽然在中国古代各王朝里,是商业经济最发达的一个,但中国实际上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王安石那些超前,时髦的政策,根本没有实施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分析看看。
首先一个,叫青苗法,说白了就是现代的小额农业贷款,王安石,计划让地方政府给农民发放贷款,农民能购买禾苗播种,等秋后庄稼成熟了再归还贷款,这样官府可以获得一部分利息,而农民也不至于饿死。这个想法看上去是很不错的。可是当时,宋代的中国既没有银行信贷系统,民法法律,衙门里也没有近代的会计核算制度,所以执行起来简单粗暴,官府也不统计每个村庄的具体需求,就把贷款整体发放下去,勒令他们秋后连本带利偿还,有的地方官员个人品德不好,就串通地方土豪,做假账,贪污贷款,提高利息。有的地方穷,官府自己库房里现金都不足,只好借钱放贷,再提高农民的田赋。结果,一项立意非常好的政策,因为太超前,农民非但享受不到好处,还背上了额外的负担。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市易法,这项措施本意也很好,也很现代化,就是通过政府在市场上集中出售,或者购买物资,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但是宋代中国哪里有现代的市场物价指数信息,也没有成型的批发交易机制,商人们,由于缺乏私人财产保障的法律,也不敢和官府直接做大宗物资交易,搞得官员们,一个个赤膊上阵,亲自到市场上叫卖各种商品,卖水果卖冰棍。当然了,由于缺乏监管,部分官员就通过价格剪刀差,谋取暴利,损公肥私,市易法的施行,让宋朝政府的年收入增加了一点,不到一百万贯,钱并不多,但代价是让市场上的物价指数更加动荡紊乱,搞得民怨沸腾,可以说得不偿失。
再比如方田均税法,本应该通过重新丈量和登记土地,让税收更加公平,但老百姓当时头脑里哪里有这种现代经济观念,结果民间谣言四起,就说这是要加税,大家纷纷抵制。而且中国当时农村人口已经暴涨,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因为买来卖去,造成了一种什么局面呢,一户人家名下那一亩三分地,可能被分成了十好几个地块儿,散落在这个村子四周各个地方。再加上宋代,还没有现代专业的统计机构,一个县衙门,除了县官,就是几个文书,十几个衙役,哪怕累死累活,这个工作进度,可能还赶不上辖区里农业土地产权和面积的变化速度呢。
当然了啊,别说那时候的老百姓,就是王安石,司马光这些官僚士大夫,甚至皇帝本人,都不会有这些现代社会经济学常识,找不到真正的理由,那就只能走人身攻击一条路,互相攻击对方是坏人,司马光攻击王安石是从老百姓兜里掏钱的坏人,王安石攻击司马光是老顽固,蓄意破坏,抹黑变法。而真正的教训是什么呢?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是要有一系列条件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文化上的。北宋的商业经济固然很发达,但还没有发达到能够取代农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支柱的地步。而且,对于私人财产的保障,金融信贷,保险,货币政策,和政府现代化,这些资本主义能够顺利发展的条件,北宋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只能说,王安石确实生错了时代,他太高瞻远瞩了,以至于他的时代和资源,不能承载他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