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之行经过雅安,沿着318继续向前,溯江而上,穿过川藏线上第一座山隘———二郎山,来到泸定县。泸定县当然要去看看铁索桥———泸定桥。
绕泸定桥了好几圈终于在一家酒店旁边找到一个私家车位停下,买票,上桥。
第一次听说泸定桥是从小学课本上《飞夺泸定桥》的课文。如果说二郎山隧道口《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唱出了开山筑路的艰辛,唱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决心。而飞夺泸定桥则深刻再现了红军战士不顾艰险英勇战斗的故事。
全桥共有13条铁链,桥栏两边各2条。听说,每条铁索上都刻有负责人的名字,工作人员要求靠桥面中间走,并无缘得见,但这种方式防止豆腐渣工程,足以证明当年工程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
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当年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为红军换来的一线生机,了解不能忘却的历史,桥面在桥面上铺设了5块木板,工作人员要求游客只能从中间走。
桥面像秋千游荡在大渡河上,桥下面是湍急水流,迎风立在江上的桥板上,感觉到晕眩。
很多人念毛主席《长征》的诗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由此身临其境更感无名英雄的大无畏精神…缅怀先烈致敬前辈!
查资料,泸定桥的来历其实远不止如此。早在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
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的梗阻而建。
泸定,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山河”。
过去铁索桥对面、依山而建的观音庙门前可以看见这个碑文。如今读来,“河山统一”也表明了康熙的雄心。
桥头堡有穿藏族服饰的女子拍照,月光色长袖迎风甩开。看着人家欢喜,摆各种姿势,那张陌生面庞无意中变成我自己的脸。
有人带了无人机,在桥头和江面、桥面上空飞旋,录像,大有不可错过一切的雄心。有时候去游玩,热闹过后,除了到过此地,留下几张影像之外,不知究竟看到了什么,又感悟到什么,一切仿佛皆如尘上马蹄疾疾而去。
跋山涉水,找到历年来常去的民宿小院老板,小院早已不对外接待客人,却在临街的商铺租下几个门面,一楼是机车维修和餐厅,二楼三楼改装成旅店。来来往往的摩旅人在这里保养、问询路线。老板黝黑瘦小,但是他眼睛里透着精明的光,商人身上抹不去的圆滑世故,使人怀疑一波又一波人这样出发的初心是否一如当年。
在路上碰到很多徒步和骑单车、摩托车去西藏的人。听着那些去过的人讲“想当初”,那时意气风发何其年轻!在选择的时候,就注定已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每个人的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不变的是面对困苦的乐观和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