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写过一篇《古诗中议论的秘密,王安石学杜甫引起争议》,说的是杜甫等人作诗抒发议论的不同表达方式。
其中还引用了宋人陈尧佐的《朝元阁》。和杜甫《蜀相》、王安石《登大茅山顶》等直抒胸臆的诗不同,虽然陈尧佐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不着色相,这就是“含蓄”。
一、陈尧佐的含蓄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诗中议论》中引用了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五的一段话:
临潼《朝元阁》诗虽多,唯陈文思二韵首出,曰:“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
宋朝诗人陈尧佐在《朝元阁》中,讽刺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时,明察秋毫,佞臣不能欺骗他。但是晚年昏庸腐朽,追求享乐,酿成安史之乱。
但是这首诗,陈尧佐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写景的方式,以“浮云蔽城”含蓄地讽喻唐玄宗被人蒙蔽。
周振甫先生说,这种含蓄也是议论的一种:
用意又比较含蓄,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二、李商隐的含蓄
在《诗词例话·含蓄》篇中,周振甫解释道: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
《朝元阁》诗,就是用形象说话。诗人的观点隐藏在诗中的形象中。例如浮云表示佞臣,渔阳城表示叛臣,朝元阁暗指唐明皇。
在《诗词例话·含蓄》中,周先生又举了不少诗例。例如:
又《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何焯批:“《诗》云:‘将子无死,尚复能来。’不来则死矣,讥求仙之无益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
李商隐的七绝《瑶池》中,周穆王的形象代表了迷信求仙的帝王们。周穆王和西王母约定三年之后再次相会。但是周穆王一去不归,说明他已经去世了。既然和西王母都有交情的周穆王,都没有躲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说明求仙并没有什么用处。
李商隐还有一首著名的七绝《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寿王和薛王参加龙池盛宴,为什么寿王不醉呢?因为宴席上的杨贵妃曾经是自己的夫人呀,却被父皇唐玄宗夺走成了自己的后母。这种五味杂陈的感受令寿王食不甘味。
李商隐的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判断,而是留给读者去思索。知道这两首诗的背景故事的人,自然能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
三、韩翃的含蓄
唐德宗缺一个起草文书的人,中书省推荐了两个人,但是皇帝都没有看中。下面人问唐德宗有没有看好的人。皇帝说:这个职务给韩翃吧。
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把两位都报了上去。皇帝御笔批复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这个韩翃故事挺多,有兴趣可以看看《观唐习律34 写出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却被年轻人鄙视不会作诗》。
韩翃的这首诗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不过韩翃并没有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写了一种现象:青烟散入五侯家。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评价道: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朝亡国的原因,有牛李派系相争的影响,有藩镇割据之患,这几方势力又和宦官相互勾结。韩翃的这首诗,讥讽了宦官地位过高的情形。
结束语
诗中的含蓄,就是诗人不直接抒发议论,而是通过写景、叙事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寻找答案。
而这种答案,对于了解诗人及其作品背景的读者来说,很容易领会。宋朝的梅尧臣曾经说过:
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
@老街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