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艺 2018.11.18
丁香在看梁实秋先生的书,其中一篇《群芳小记》,写的是爱花的梁先生种植过的各种花草,说到了丁香。
我想不起来自己是否有看见过丁香花,看到丁香两个字,我脑海里不会有花的样子,而是会浮现出我大学现代文学史老师的形象。
伊那时是一个娇小清瘦的姑娘,大学刚毕业不久,大不了我们几岁,教我们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初始,古文向白话文过度时期,语言多文白相间,写女性少用“她”,而是用“伊”称,中学时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亦常见。我私下里却老觉得,“伊”不是一个所有女性的专称,而是专指她一个人的。
文革时期的美女,都是劳动人民形象,高大健硕,到了那时的八十年代,不知是不是因为都能吃的饱,女性们不分老少,不但脸庞是婴儿肥的,身材也是很丰满的,想想当年的刘晓庆陈冲都是鼓囊囊的模样,都以为美女就应该是工农兵的样子。那时文化交流刚刚开禁,台湾文学和影视录像进入大陆,我们猛然发现美女还可以是瘦瘦的,而且瘦瘦的比婴儿肥美多了。
伊的五官并不见得有多精致,但瘦瘦的弱不禁风的模样,很符合我那时的审美——即使现在,骨感仍是美女的标配——就很喜欢这个老师。她教的课,很多都不记得了,只有教授戴望舒的《雨巷》,记忆特别深刻。
丁香《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伊上课板书时,喜欢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着粉笔,无名指和小指翘着,兰花指状。伊的声音很轻,感觉还有点怯怯的,反复说着那句“撑着油纸伞”“走在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伊讲的很投入,我仿佛觉得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伊。这两种意象一旦在我心中联系起来,便成了固定的形象,很难再分开了——伊便是丁香,丁香便是伊,我连读到“丁香”这两个字,声音都要轻而脆,语调都要舒而缓的。因了伊,我对《雨巷》很是偏爱,很多年后,我参加党校培训,到苏州学习时,旁人都喜欢天气晴朗好四处逛逛,我却盼望下雨,下小雨,便好去个小巷,看看能否遇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女子。
当年学校里还有位女体育老师,那时女性体育老师少见,她身型高挑苗条,又薄唇高颧骨,眼窝深陷,很现代洋气的那种漂亮,是艺术体操专业的,她的名字叫丁香。她居然叫丁香,我私下认为那名字与她很是不相符,她应该叫郁金香才贴切,“丁香”应该是伊的名字。
伊姓包,后来跟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结婚了。有时,同学们会叫伊师母,我心里不愿这么叫,我还是称伊包老师。
丁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