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圣寺塔位于商水县城西北35公里处郝岗乡常社店村西北角。该塔北靠沙河,与西华县重镇逍遥隔水相望。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圣寺塔通高41.5米,为楼阁式九级砖塔,底面为六边形,建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当时这里有一个较大的寺院叫寿圣寺,院主和尚死后,其弟子建塔安葬他的舍利(或叫舍利子,即是佛骨,功德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下的骨头,也叫舍利或舍利子,所以常叫舍利塔),借以表彰院主的功德,因此门楣上的铭文中有“功德塔”字句。据《西华县志》明朝天顺七年碑载:“寿圣寺塔,系宋时建,九级,今存。”还记载有:“西华县清水东常社镇,旧有寿圣寺,创于宋,兵燹于元,复建于我朝(明朝——笔者注)正统纪元(1463年)”。从现在的遗迹看,宋代遗物,遍地皆是,当时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后来,元兵入侵,烧了寺院。民间传说,元兵来时,塔周围的群众逃入塔内,顶死了石门,元兵不能进入,于是用柴草把塔围住,放火烧塔。今塔的石门已毁,石门框已残,基层外壁斑驳脱落,或红或残,火烧痕迹,依稀可见。1944年日本侵略军进攻豫东,沿沙河东下,炮击逍遥镇时,也使塔的西北面受到炮火的轰击,其中六、八层两处弹坑较大,给塔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977年,河南省文化厅(当时叫文化局)拨出专款对塔基层进行了加固。
寿圣寺搭的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才能。塔的每层用青砖泥口砌成,只有表层用白灰口,表皮用石灰刷为白色。塔的每一层,南面辟一卷门。塔壁很厚,壁内有洞和台阶(踏道),盘旋上升,顶部用叠梁手法砌成,形如轿顶,是宋代流行的建筑样式。塔的外壁东南、西南两面,用砖刻成的破棂子假窗各一面,各角砌有依柱,柱上有挑檐枋,柱与柱之间用横额相接,上托斗拱(封檐),使塔檐的突出部位美观而坚固。塔檐上边,用砖雕的莲瓣砌了三周。塔的各个部件配合得当,错落有致,不仅从整体看巍峨壮观,而且从细部看也十分考究。塔的八层,中间立一木柱,穿过九层,直通塔尖的铁铸瓶状塔刹,使塔尖的重量分别落在八、九两层上,并使八、九两层的构件与塔尖连为一体。因此寿圣寺塔虽然遭受到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元代的兵火、日本侵略军的炮击以及地震、洪水各种灾害的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豫东大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