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好的时候,总会有大量的新韭菜开始买股或买基金,却很少有人能最后赚到钱。
因为他们总是在牛市的中后期看到周围人炒股或买基金赚了钱,也开始试水,一投就赚。于是,加码投入,刚好买在顶点。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无法承受波动,市场一大跌就割肉,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想要不亏钱,也不难。
雪球大V 方三文在《您厉害,您赚得多》一书中,提出了这三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3617/00498f8ef9e0c56f.png)
1.不要幻想自己有择时能力
追涨杀跌,股民和基民都差不多,所以整体亏损很正常。
很多人喜欢猜股价明天会涨还是跌,其实只有50%的正确概率,但这些人却抱着100%的期待,并且用各种技术指标、内幕消息、心理暗示来支持自己的期待。不亏钱才怪。
书中有个例子,某证券营业部的老总做了10年,他发现,经常交易的股民,基本不赚钱,最好的业绩是50万元的账号,10年盈利50%,但是给营业部贡献了50万元的佣金。
而赚大钱的股民很少买卖,这些人赚了钱,营业部却没赚到他们的钱。
频繁买进和卖出就是相信自己有择时能力,能够赚到每一个波段的钱。
也有少数人有研究,但没有太多意义,因为散户的研究和机构完全无法相比,不成体系,以想象力为主。
2.预期不合理
低收益预期,我认为是成功的关键,因为预期低,所以可以从安全与保守的角度出发。但现实往往很奇妙,预期低不一定收益就低,看问题要全面。
书中这段话很有哲理,期待过高会变得贪婪、激进,最终导致低收益,预期低则做法保守、安全,结果反而可能更好。
这一点我有体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比如18年,能不亏钱或少亏就谢天谢地了。行情好的时候,挣个20-30%都嫌少,明明估值已经偏高了,还想多挣一些,没有及时止盈,结果又跌回去了。
要知道股神巴菲特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收益率也才20%。行情好的时候,似乎人人都是股神,不翻倍都不好意思说。
预期高导致了对风险的忽视,造成最终收益不好。
很多人都知道投资指数基金风险比股票小得多,绝大部分人都能挣钱,但却看不上指数基金年化10%的收益,心想也就是股票一个涨停板的事。即便股票7亏、2平、1赚的概率摆在那里,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能赚的人。
所以,作者说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培养自己的商业分析能力是一辈子都不会成功的事情。但是,明确自己的收益预期、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却是有可能成功的。
如果能够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没有选股和择时的能力,把预期降低,坚持定投指数基金,一定能跑赢大部分人。
3.没有做好资产配置
作者认为,提升波动承受能力很困难,因为本性难移。但把投资组合的波动降下来却有一定的办法,比如采取资产配置的方案。
波动本身不是风险,但波动过大有可能超过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其在股市的底部放弃投资,割肉离场,这样,波动性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风险。
而资产配置能使整个组合的波动降低到投资者感到能接受的水平。
书中提到了蛋卷安睡二八平衡,就是按股债2:8 配置的策略,它持有20%的沪深300指数和80%的企债指数,它通过牺牲一部分收益,换回了更平稳的回报曲线,改善了投资者的体验,适合稳健性的投资者。
我从今年1月份开始,投资了一个二级债组合,它由80%的债券基金+20%的股票构成。因为,债券基金收益和股市收益大体上是负相关,即债券基金收益好,股市表现差,债券基金收益不好,股市表现好。两种可以对冲风险。
年初大跌,组合波动也只有2%左右,后面很快就涨回去了。7个月累积收益5.2%,比银行理财强,风险也不高。
等市场出现五星投资机会时,再把股债组合的钱转过去,预备队的资金就能发挥大作用。
总之,只要不是想发大财,投资赚点钱还是不难,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战胜大部分投资者了。
雪球大V的方三文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在有了一定实战经验后去读,感悟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