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放假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一是为了完成假期的一份学习笔记,再就是关于那”四颗糖”的故事,这故事我以前在阅读文段里读过,印象并不深,但这学期因为一件事批评孩子,小家伙很不服气,便用了不知在哪看的陶行知这“四颗糖”的故事来反驳我,言下之意是我好好学习一下别人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有些惭愧,身为教育者,我却并不在意对孩子采用的教育方法。
这两日边读这书边记笔记,读到了他开创的“生活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内涵,可以说在读的过程中,反省之问一直在心间回荡,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学习和做人是分不开的,他眼里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每个儿童都可以教。他认为成人应该做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就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可以说一个“爱”字在心头,成就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反观今日,我们对儿童又是如何?我们有没有把自己摆在儿童的队伍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很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恐怕很少,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说是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但是很少能真正用活动去让他们释放天性。
陶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觉得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成人应该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只有钻进小孩子的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很多时候,儿童的世界是不被我们大人所瞧得上的。他们在那个自己的世界中玩耍,自顾自的说话,与假想敌斗嘴,邀我们一起参战,或陪他捉迷藏或观看他的手工作品,大人却常是不屑一顾,有心情不佳时还予以呵斥,更有甚者,如鲁迅《风筝》中所述,哥哥几下子就把弟弟偷偷做的风筝折断踏扁而自鸣得意,觉得自己得到了完全的胜利,想来这些孩子该有多可怜,他们没有得到生活教育,没有得到供给他们人生需要的教育,家长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只是一味的对他们予以精神的虐杀,所谓的教育只是作假的教育,是家长所谓的教育罢了。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还谈到了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念,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要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有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由此我又想到了鲁迅在《五猖会》中写的封建家长,在儿子兴高采烈要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猛然出现要让孩子背《鉴略》,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儿子只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的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虽然他也明白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当然是很好的,然而他却一字也不懂。只是在家长的威胁之下机械的背诵,当时都能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很多年以后别的都忘取,但背诵《鉴略》的这一段却分明如昨日事,已印刻于心了,我们又曾经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的内心印刻了多少这样可怕的记忆呢,想来不寒而栗。
眼里有孩子(学生),心中有爱,才是教育者该有的情怀。这本书虽然是上个世纪的内容,但是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个父母和教师深思。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就从这书中找寻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