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心理学助理教授马克·舍恩刚刚上班就被吓了一跳,当时他正在美国的一家医院当心理医生,这一天,他的办公室门前被前来看热闹的医生病人堵得水泄不通。为什么?因为一位特殊的病人。
这位病人患有顽固膈应。什么叫做膈应呢,就是一直打嗝,不分昼夜的打嗝,每隔十几秒就打个嗝。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打嗝的经历,打嗝不是病,打起来特难受,而这个病人患有顽固膈应已经两年了。医生们尝试了各种各种的办法,都不起作用,无可奈何。
最终,医生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做开颅手术,切断大脑其中一根神经,阻止条件反应。但是病人家属不同意,只是打嗝而已,为什么要做开颅手术,还要切断神经?他们听说心理催眠可以治疗这个病,恰巧马克·舍恩当时就在这个医院当心理医生,于是他们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但当时是1983年,在1983年心理催眠术可没有现在这样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医生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半仙棍的职业,骗吃骗喝的江湖郎中而已。但是禁不住病人家属的恳求,院方也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同意病人通过心理催眠进行治疗。于是在这一天,马克·舍恩办公室门前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医生们都要想看看,马克·舍恩如何使用心理催眠术来治疗,医院花了两年都无法治好的病。
治疗刚刚开始马克·舍恩跟病人聊天,由于病人每隔十几秒就打一个隔,这使得对话很难进行。但同时马克·舍恩也发现了一个现状,当他说到冷、寒冷,以及与寒冷有关的事物时,病人的打嗝间隔时间就要长一点。于是他把话题转移到了与寒冷的有关的东西上,并且实施了心理催眠术。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病人打嗝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到最后竟然停止了打嗝。不仅看热闹的医生惊呆了,就连马克·舍恩自己也都觉得惊讶。
心理催眠术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并不是,马克·舍恩在后来的研究当中发现,催眠术并不能治疗病人的病情,催眠术会对病情有所帮助,是因为他找到了病人的病源所在。
原来马克·舍恩在与病人的聊天当中发现,在打嗝之前病人曾遭受过巨大的打击,这个生存打击,使得他极度愤怒,虽然心情平静了下来,但是愤怒因子却一直存留在体内,这种愤怒引起了生存本能的过度反应,导致了大脑边缘产生严重的误判,误以为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威胁,身体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于是出现了一直打嗝的症状。
心病还需心药医,这明明就是心理疾病,光靠科学治疗怎么可能痊愈呢?
这件事激起了马克·舍恩对人类生存本能的研究,为何赖以生存的本能会引起如此大的健康隐患呢?此后的十几年里,马克·舍恩致力于研究人类生存本能在现代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并将这项研究总结成一本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书《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2、
书名咋听起来很矛盾,生存本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技能,刚出生的婴儿,就不会懂得要怎么去吮吸母乳,也不会懂得通过啼哭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可以说,没有生存本能,人类根本不可能活到现在,可为什么作者会说生存本能正在杀死我们呢?
在原始社会,生存本能的强弱是决定能否活下去的重要指标。比如在森林打猎时遇到一只老虎,生存本能使得狩猎者在第一时间判断“是冲上去和老虎决一死战”还是“撒腿快跑”,哪一种方式对生存更有利。
在这种情况下,反应更快者更易获得生存机会。我们的祖先在经过长时间且大量重复练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生存能力。
到了现代社会,衣食住行,所有的物质条件都非常富足,生存已经不成问题。然而我们的生存本能却未曾跟上文明的变化,生存本能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高,产生了“舒适悖论”——尽管我们的生活中令人舒适的条件唾手可得,但我们对不适因素变得过度敏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过区区几百年,但生存本能是经过几千几万年的演变而来,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转变过来呢。
没有跟上现在文明变化的生存本能,就变成了我们的阻碍。
比如,有些人会一直洗手,停不下来;有些人会一直觉得皮肤瘙痒,止不住挠;有些人会觉得一直很饥饿,即使肚皮已经撑得鼓鼓的,还是想吃东西。
这些都是生存过激的表现。明明只是一顿饭没有吃,产生了饥饿感,饥饿感促生了焦虑感,身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为了缓解状态,身体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想尽办法找东西吃,并且吃掉所有能找到的高热量的东西。这种焦虑感表现程度很轻时,不会引起人们的察觉,并且人们常有个谬论:如果我体会不到焦虑感,焦虑感就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事实上,忽略心理需求,这种焦虑因子会一直存留在体内,日积月累,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突破每人个能容忍的极限,稍微遇到外部刺激,就像火花碰到了炸药,“砰”的爆炸。
书中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影城的企业高管,每天的工作都非常忙碌,经常加班到深夜,虽然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时间一长他就发现,即使工作已经完成了,仅仅是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邮件,他都要在电脑面前坐到深夜才下班。有一年夏天,空调坏了,屋内的空气闷热而湿重,极度不舒服。这个高管突然觉得自己喉咙发紧,呼吸急促,就像要窒息一样。
空气闷热不流通的信号,让高管的生存本能产生了生存误判,误以为是空气稀薄,即将缺氧,对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于是出现窒息的症状。
作者在书中指出,引起过度生存反应的原因是焦虑,焦虑使得大脑边缘产生生存误判,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杀手”。
3、
在提出如何解决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脑是如何处理这些焦虑的。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重要区域,一部分叫做大脑核区,这部分掌管理性思维,可以理智的判断当前情况是否对生存构成威胁,我们暂且叫它“理智小人”;另一部分叫做大脑边缘,这是个情绪激动且特别冲动的小人,我们叫它“情绪小人”。情绪小人只知道做出最原始的本能反应,一旦身体遭受不适,立刻拉起一级警报,全体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准备应战。理智小人虽然很理智,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情绪小人从远古时代就开始进化,而理智小人不久前才被唤醒,根本就打不过情绪小人。一出现警报,理智小人还没来得及传达情报,就被情绪小人杀死了。
这样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减缓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理智小人变得更加强大。然而作者认为,时下的很多文化都在抑制理智小人成长,助长了情绪小人焰气。
1、微波炉及快餐文化。以前,即使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耐心等待食物烹饪之后享受美食。但快餐文化,和微波炉加热技术,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食物,缓解饥饿感,情绪小人的需求在最快速度内得到了满足。下一次,它会变本加厉,没有更快更刺激的方式满足情绪小人,“情绪”就会爆发。
2、外部条件刺激“心理匹配”。这种心理匹配,经常被广告商以及营销号应用。比如电视上广告,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做一件开心的事情,就会让人们觉得喝酒是件开心的事情。现在广告商塑造以瘦为美,于是所有的女孩都会应着大坏境下的心理匹配,拼命减肥,想尽办法更瘦一点。可怕的是,即使我们知道这种心理匹配现象,但是,图片一旦被视网膜接收,就会改变大脑活动。
3、多巴胺分泌下降。我们的快乐情绪来源于多巴胺的分泌。比如说升职加薪,在收到消息那一刻,你非常快乐,并且这种快乐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后,多巴胺不再分泌,你不会再感到快乐,甚至会有新的不满足感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有更加激烈的方式刺激多巴胺重新分泌。然而外部刺激使得多巴胺长时间处于这种反复叠加的状态,水涨船高,没有更刺激的方法出现后,多巴胺的分泌比之前低得多。
4、
了解源头之后,就方便对症下药了,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了三种方法缓解焦虑(需要注意,焦虑是人本身一种正常的情绪,无法根除,只能缓解):
1、少吃快餐食品,专心致志的吃饭。吃饭时只使用自己的触觉和嗅觉,不要玩手机,也不要看电视,减少对即时满足感的需求,让理智小人成长。
之前的文章里,我写过“棉花糖实验”糖果效应(那些高自律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更慢按下铃声的孩子在日后更能拥有高自律的人生。这些孩子就是通过减少即时满足,让理智小人成长,以此达到自理的目的。
2、学会接受不完美.现实生活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挫败,这种挫败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超人,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得非常好,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接纳自己。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扩展心理舒适区,困扰我们的外界因素就会越来越少,产生焦虑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少。
3、建立规律的生活。人们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更容易获得舒适感,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建立这种熟悉的生活模式,更容易缓解焦虑。
以上就是《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一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书。
--END--
莫希:一个喜欢写读书笔记的漫步时间管理践行者。世事本艰难,同为赶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