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双,中国当代女作家、诗人,书法家。原籍福建石狮,现定居香港,文学博士,编审。现任《香港文学报》社长、《香港文艺报》总编、香港作家联谊会名誉会长等。
蔡丽双著有诗文集《星光下的情怀》、新诗集《一片冰心》、散文诗集《感恩树》、中华诗词集《芙蓉轩诗词》、儿童诗集《圆圆的梦》、爱情诗集《燕语》、歌词集《彩云归》等四十七部。
诗人蔡丽双最初读蔡丽双的作品,是她写的是一篇非常精美的散文《星光下的情怀》。那清新自然的笔调,就如山涧溪流——清纯、明澈。读后仿佛山野里吹来的一阵清风,令人内心无限畅快舒展。记得随文还发了她一帧很有情致的生活照,她那开朗自信的青春倩影,便深深印在了我心中。
后来,我又读到了蔡丽双写的一些诗文,觉得她是很有才情的。她朴实的对人与生俱来的友善,她乐观开朗的天性,她纯朴的爱心,都溶入了她每一篇诗文中。相信,凡是读过蔡丽双诗文的人,都能读出她诗的内核——爱的主题。她心中的爱,不是个人情感的浅吟低唱,而是一种更广博的对故乡人民的深情以及对祖国 山川的颂歌。蔡丽双曾饱含深情地写道:
故乡啊,我觉得什么地方的山峦都不如您的青山翠绿,什么地方的江河都没有您的小溪清澈。
真挚的情感跃然纸上。在她的笔下:珠穆朗玛峰/贯穿着我的神经/长江黄河/连着我的脉搏/万里长城/支撑我的脊梁。蔡丽双把自己的深厚情感深深地融进了祖国母亲的血脉,与伟大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当今,网络文学对纯文学的冲淡,使纯文学以过去大众的精神主军而不得退回令人尴尬的边沿化,这已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如今,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这种精神产品的“通货膨胀”现象,使得诗坛有股虚浮之气,使得诗人有种清高之状。
蔡丽双用她的才情,用她的勤奋,用她对诗歌的真诚与无限热爱,在当今显得荒凉的诗歌田野上,播下了一片令人震奋的新绿,给浮躁的文坛吹来了一阵令人欣慰的春风。
蔡丽双的确是新世纪中国文坛涌现出来的一个佼佼者。近年来,赞誉蔡丽双文学成就的文章很多,有人称蔡丽双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我不敢对蔡丽双的作品妄加评说,但我至今尚未读到一篇能客观地评价蔡丽双作品优劣的文章,多少有些遗憾。
我曾在一篇题为《局限与偏见》的评论文章中发了这么一通感想:我觉得一个人要不带任何主观偏见,个人好恶地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个人,某一部书,某一种文学现象是很难的。
我个人认为,一味地追捧,很不利于一个文学新人的健康成长。有人把蔡丽双誉为爱国诗人,这是每一个读过蔡丽双诗文的人都能认同的。只是,蔡丽双的诗与同是爱国诗人的古之屈原、陆游,今之艾青、余光中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不少的。我不禁要质疑,有人称蔡丽双的诗实现了第三次飞跃,不知是与谁作尺度而得出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很显然没有多大一说服力。
蔡丽双书法作品我们必须承认,蔡丽双是勤奋的,短短的几十年便出了好几十本文集,这是可喜可贺的。有人面对文学的边沿化现状,大声疾呼:作家诗人要有精品意识。决不能用多产来标榜创收;决不能说多产就是对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曹雪芹终其一生尚未完成一部《红楼梦》,但谁又敢否认《红楼梦》就是中国的文学之珠峰。所以,我个人斗胆以为,蔡丽双的多产,并不能就此认定她的作品已达到了某一高度。
蔡丽双还远远没有走向她创作的成熟期,她的作品并不是完美得无可挑剔,她的作品还有或多或少的不足。跟大多数港台作家诗人一样,蔡丽双诗文所描写的对象(空间)还很狭小,老是对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爱的主题反复地歌咏,好像只要我奉献出了纯真的“爱”,这个世界就不再会有邪恶与仇恨,不再会有痛苦与贫穷。所以,在蔡丽双的诗文里,我们只看到了爱的欢悦却难以见到爱的深沉。正是这一不足,使蔡丽双的作品有一些矫情而缺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香港维多利亚港不过,蔡丽双既有才华又很勤奋,只要她能静下心来,找出自己创作的不足,多体验民间疾苦,我深信,她一定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为我们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
(本文已被收入《福建石狮名人:“蔡丽双”卷》,并被福建石狮图书馆永久馆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