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有一个月时间再加上原来读完的几章,堪堪算是读完了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史》。若干年前曾读过他的《中国哲学简史,比较来看,“简”在省略了大量引文。
简读《中国哲学史》引文之鲜活性和重要性自不必说,也为简练的概述和结论提供了依据。
其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言子学时代,下册言经学时代。
说到哲学,我们一般想到的是柏拉图,苏格拉底,尼采之流,若要说到中国的哲学,大概先要疑惑“有吗?”
有的,只是没有冠“哲学”之名。中国哲学有三类,玄学,道学,义理之学。
冯友兰先生从诸子百家中孔子说起。孔子之前只有鬼神,术数,没有一个鲜明的系统。孔子之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无论是对事物的观察,处世之方,或者政治及社会主张,以及对理想之人格和社会的期望,都各自发展出系统的理论,并且身体力行,自成一派,发扬光大,这就是子学时代。
经学时代,则分为古文及今文。“经”即诸子之文,经学即是以旧瓶装新酒,用前人的经文来阐释自己的理论,生搬硬套自然无可避免。
秦汉时期,董仲舒尊崇儒术,并衍伸出阴阳五行之说,天人感应,纬,谶,对应各种灾异,流风蔓延直至魏晋。佛学东渐,名士们纷纷以儒道二教解释佛理,逐斩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玄学”。
直到韩愈,李翱之前的哲学,基本都是在佛学和老学里打转。韩李二人则引领了道学之门。
宋朝自周濂溪,邵康节直至两程,直到朱熹集大成,成就了理学一派。一直至明朝王阳明这位大儒,又开创了心学。
清初的哲学发展十分微弱,大旨不变。直到清末,中国及世界格局改变,哲学之氛围和定义也在不断发展。要运动要创新要改革就成了一种必然,轰轰烈烈的维新就开始了。
冯友兰先生详细描述了各家学派的宗旨和异同,厘清每一个晦涩难明的理念,梳理出一个自孔子起至瘳平的哲学脉络。其中道,术,气,性,阴阳,理,心,欲,识,等等,虽尽量浅显,也被佛学各种理论,机锋绕晕。连看几遍也无法了解完全。好在只做了解之用。
遍观全书,议论不多,对一些明显拼其虽尽量浅显,也被佛学各种理论,机锋绕晕。谬误及偏激之理论也不过多苛求,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人对于道和理的孜孜以求。
简读《中国哲学史》若说我对其中比较感兴趣的,要数这么几点。
一,别说古人封建迷信,西汉时人已经质疑鬼神的存在。王充的《论衡》,晋时范缜的《神灭论》,现在看来也极具唯物主义感。
二,我们提到周敦颐,只想到《爱莲说》,却不知他做《太极图说》,提出理,气的概念,在道学中地位极重,世称廉溪先生。
三,朱子为人诟病的是“存天理,去人欲”,冯友兰先生解释这“欲”并不包括正常的饮食男女之欲,正常以外的非分之“欲”才要去除,才能修养知理。果是如此,朱子理学是如何被利用,成为“假道学”,“伪君子”的代名词的?
四,康有为,谭嗣同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热血书生,却原来也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一通理论基础(虽然很牵强)上,才有了迫切改革的决心和要求。看来,理论永远是实践的基础啊。
以上简单记录。看这本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精读诸子,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他们的主张,不亦乐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