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 ‖ 中国哲学史

作者: 书坊尚 | 来源:发表于2022-05-29 12:49 被阅读0次
胡适

胡适先生所作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原本是他在美国读博士时所做的毕业论文,后来又据此改为在北大任教时的课程讲义。至如今,以《中国哲学史》一书的面貌传世。

此书共分十二篇,分别为:导言,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古代哲学的终篇。

每篇或不分章节,或二至六章不等,主要内容大致为某某古人生年考证、该古人所处的时代、该古人主要哲学观念,采用大量引经据典的方式论证该古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前人的区别。

这本书读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引述了大量的古籍原文,如《论语》《墨子》《诗经》《易经》等等,不仅包括通常我们所提到的四书五经,更有大量的文史古籍,像《史记》我们还算是听过并且比较熟悉的,另有相当多的古籍简直是闻所未闻,社会上也很少见到出版物。

如此浩如烟海的古籍,成了摆在读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古籍之所以难,是因为它里面很多文字虽然与今天使用的汉字一样,但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其涵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很难真正读懂古籍所表达的意思。

老子

而我的古文功底,全拜高中语文所赐。读一读普通的《史记》之类的相对简单的古籍还算凑合,面对《易经》之类的高深典籍,那可真是望洋兴叹了。

因此,我是硬着头皮把这本书读完的。刚开始,对于作者引用的古籍原文还从头到尾通读一下。到后来发现根本无法读懂,于是直接跳过,只读作者自己总结或解释的文字。否则的话,半个月也很难读完此书。

关于这本书的核心要旨,我认为如下这段话可概括一部分:

在人的知识上,名的用处极大。
老子最先讨论名的用处,但老子主张“无知无欲”,故要人复归于“无名之朴”。孔子深知名的用处,故主张正名,以为若能正名,便可用全称的名,来整治个体的事物。儒家所注重的名器、礼仪、名分等等,都是正名的手续。墨子注重实用,故提出一个“实”字,攻击当时的君子“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杨朱更趋于极端,他只承认个体的事物(实),不认全称的名。所以说:“实无名,名无实。实者,伪而已矣。”伪是“人为的”。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没有实际的存在。故说“实无名,名无实”。

先秦哲学家关于名与实的观点演进,侧面印证了国家治理思想的变化。那个时代,正处于战国时期,如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中央无法有效组织各个封国,群雄争霸于乱世,也给各类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也因为此,先秦战国的这段历史,算是史上为数不多的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流派思想纷繁多彩,互相争奇斗艳。

《中国哲学史》主要就对各种史上有名的哲学流派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考证,按照作者的理解来厘清古代中国哲学的脉络。

孔子

古代哲学至秦以后基本就戛然而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状态。直至几十年后,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此开启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家主导的历史。而这种被汉武帝独“尊”的儒术,也是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被董仲舒那一代人给改造过的。

此书带给读者更重要的价值,是作者胡适的治学态度。我认为胡适的治学态度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严肃主义”,一个是“怀疑主义”。这两个词也是胡适自己总结出来的。

先说“严肃主义”。

胡适在本文中多次提到,某些大家所熟读的古文典籍当中,有不少并非当时作者所做的文章,而是由后人假造的。作者甚至通过旁证以及常识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在作者眼中,先秦著作中,最可信的仅有《诗经》而已。即便是后来的“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作者也认为有很多假的内容。这里所提到的假,并不是说文章并不是司马迁所做的,而是指司马迁也是受了前人假文章的误导。司马迁之所以伟大,作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创造了历史纪实的新写法。

以下这段话可以总结出胡适先生的治学观点。

我的理想中,以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国哲学史,必须要用这几条方法。第一步须搜集史料。第二步须审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第四步须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先把本子校勘完好,次把字句解释明白,最后又把各家的书贯串领会,使一家一家的学说,都成有条理有统系的哲学。做到这个地位,方才做到“述学”两个字。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对于今人的极大启示。

荀子

再说“怀疑主义”。

引用书中作者一段话来说明:

我这一段考据,似乎太繁了。我的本意只因为古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大讲究,所以不嫌说得详细些,要望学者读古书总须存个怀疑的念头,不要作古人的奴隶。

对于前人的东西,都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怀疑,而不能全盘无条件接受。凡事都要多问些为什么,逻辑上是否讲得通。合乎逻辑的事情就可姑且信服,不合逻辑的就要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写至此处,不由得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讲解《孔雀东南飞》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语文老师问,为什么男主人公的母亲总是看不惯自己的儿媳妇,一定要逼迫儿子休了她呢?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知道儿媳妇不受婆婆的待见,但是很少有人思考她为什么不受待见,以为这就是文章的基本前提,像做数学题的题干那样。最后语文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她没有生孩子,在封建礼教的观念下,不为世人所接受。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谁也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它符合历史的逻辑。

最终再盘点一下读完此书带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大点。

第一大点。初步理清了先秦中国古代哲学家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内在逻辑,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我们常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个“源”即来自先秦哲学家。

第二大点。胡适先生在治学和治史态度上的严肃主义及怀疑主义,是对后人的一种非常好的启发。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还是科学研究,都要秉持这样的态度。

相关文章

  • 品哲学

    读哲学,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首先需要读哲学史。中国哲学可以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

  • 月读 ‖ 中国哲学史

    一 胡适先生所作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原本是他在美国读博士时所做的毕业论文,后来又据此改为在北大任教时的课程讲义。...

  • 囫囵吞枣

    ——读《中国哲学史·下》 十天前我对自己说,连滚带爬,我终于读完了《中国哲学史·上》,又历时一周多,我终于...

  • 2019-11-17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 初读此书前,我已读过些许《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形而上学”...

  • 营长读《中国哲学史》

    听完《中国哲学史(下)》我自己收获很大,基本上理清了中国哲学简史的脉络。今天,分享四点收获。 1.不要神话古人,他...

  • 简读《中国哲学史》

    花了有一个月时间再加上原来读完的几章,堪堪算是读完了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史》。若干年前曾读过他的《中国哲学...

  •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今天终于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历时两个月,有点长,但是我一边读,一边叹服于冯友兰先生渊博的知识,真是一位通...

  •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宗教,是由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仪式、教条、组织构成;而哲学则是对事物认知的形上学的总结。 儒家思...

  • 读《中国哲学史》by YLY

    2022年08月018日 佛教 智慧:渐修与顿悟 从量变(长期)到质变(瞬间),质变是一种相变; 是渐修(长期)是...

  • 中国哲学史笔记(一)

    第一讲:导论 *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读 ‖ 中国哲学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ug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