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其实是一份终身的事业,许多家长却把教育孩子当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似乎不论你的养育方式如何,只要他成人就一定会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它不是童话故事。孩子也不可能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很擅长模仿,当这些模仿的行为发生时,许多家长只顾着看热闹,觉得很好玩,却不曾反思自己哪些不合时宜的举动被孩子当作榜样来模仿了,自己是否应该在某些方面多加注意。
比如一个母亲傍晚偷偷给自己准备甜点作为加餐时,她没有想到孩子看到这一幕之后会作何反应。她只是觉得劳累了一天的她有理由稍稍放任自己一下。于是从那之后孩子们也开始意识到母亲不让他们吃甜品的理由似乎有些站不住脚了,因为她自己并没有做到和孩子一起反对甜品,而是自己一个人躲起来享用。不论这个母亲多么刻意掩饰,孩子也还是能够看到事实。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也许不会当面提出抗议,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已经对母亲为自己树立的形象开始产生疑问了。有时候不论父母们在内心是不是真的希望为孩子好,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行为和做事的动机并不一定真的都是站在孩子的立场。
的确,父母常常认为“孩子还小,他懂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吗?但是我们懂啊,所以我们才应该帮他们做正确的决定啊”,有这样的想法就已经错了,错在父母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感受和情绪,爱孩子,就需要把你对是非曲直的认识告诉他,然后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是否接纳你提供的建议或是选择。
在孩子学着模仿大人行为的那几年里,如果你能把握好这段时间,你的孩子也许真的有可能成为你想要他成为的样子。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别去关注你不希望孩子做的那些事情,而是要通过塑造自己的行为来以此向孩子展示你希望他如何做事。(即行为背后的动机)
“做了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起因(也可以称之为动因)。
当一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一部手机时,你觉得他在做什么,那一定是你经常做这些事,让你有一种“他一定是刷网页/看视频/看书”的特定认知,但这种猜测本身就很荒唐,因为这只是你把自己的行为投射到了他人身上,而在你完全不了解这个人时,你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很多孩子即便做了一些令人费解的事,但是他做事的起因,也许并没有家长们想象得那么不堪或是无理。可是当家长对自己的行为都不够自信时,他往往就会把这一切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对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的行为也没有那么信任,这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觉得孩子在犯错,你得立马去阻止和纠正。
正确的做法是,你得去问孩子为什么会做那些事,而不是看到一件事的结果,就顺带把孩子做事的起因也一并否定。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父母本身就经常会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那么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去怀疑和否定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父母情感的投射给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很多父母有时会发现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孩子,想要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有多少家长为了批评孩子的时刻能够顺利进行而事先设定好一个“圈套”,比如对孩子说“你是我生的,我会不了解你吗?”
用这样一句伤人的话作为开场白,你的孩子立马就会哑口无言,因为即便他没有足够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他也一定能感受到此刻你对他的不信任。
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这很有趣,也很值得你去反复思考,究竟你怎样做,才会给孩子呈现出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
你做任何事,只要孩子在旁边,你都可以用轻松且认真的语气来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会做某件事,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你希望自己做的事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和结果等等。
当你开始持续这样做时,你会发现你之前在教育上忽视的问题将逐渐被你重新重视起来了,因为你需要为你自己做的每件事负责,你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为什么许多人做了父母都“长不大”,原因就是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弱者去对待,他们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孩子却不可以,就像前文提到的那个偷偷吃甜品犒劳自己的母亲一样。因为他们不需要向孩子做任何解释,同样他们也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将平等的概念融入你与孩子的日常相处,孩子的行为如何发展,其价值观是否正确,相当一部分原因都取决于父母是否如何看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的。
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不论他的年龄、身高和心智成熟度如何,你都需要尊重“他和你一样,都是一个人”的事实,同时作为家庭成员,你们需要培养出相对亲密且独立的相处模式,所以你有义务去为孩子的生存及生长环境负起负责,比如重新塑造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至少使他在家生活的时间里能够见到一个可以时刻放心去模仿的对象。
此外,如果看到孩子在做一些令你感到困惑的事情时,直接表达出你的困惑即可,孩子自然会向你解释他做事的原因。
让孩子了解自己做每件事的动机,这既是为自己塑造行为的好机会,又是在教会孩子“每件事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遇事要学会去了解事实”。
孩子不论做了什么,你也需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每个人做每件事、每个决定都是有原因的。真相往往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得多。造成同一个结果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种,但是背后的原因才是造成这个结果的真相。
好比一张同样分数的试卷,这个分数可以是抄来的,也可以是凭借自己的真实水平考出来的。如果只关注分数,那就太浮于表面了。不是吗?而你需要问的则是“我留意到你这次考试的分数比上次要高一点,可以跟我说说你都做了哪些训练和努力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