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红颜多薄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结局都不算好。杨贵妃被逼得上吊,西施和貂蝉被用完美人计后不知去向,只有王昭君得到善终,可是远嫁匈奴,一辈子受尽背井离乡之苦,为政治和亲牺牲了自己。
善良的百姓,希望她们有个美好的结局,流传着很多善意的传说。对于西施,广为传说的是,在共同帮助勾践完成灭吴大业后,跟着范蠡泛舟江湖,绝尘而去。
范蠡何许人也?他是辅佐勾践灭吴的左膀右臂,相当于张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政治、军事奇才。说起来,范蠡比张、葛二位厉害多了,因他还是个商业奇才,是中国人做生意的祖师爷。
从这点看,跟着范蠡的西施,应该幸福快乐。可是,在现存有限的史书里,完全找不到西施和范蠡一起生活的蛛丝马迹。更要命的是,正史赫然记载,曾经在战场、官场、商场上通吃的范蠡,过上家庭生活后,却最终败在了家人的手里,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02
按《史记》的记述,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浪迹江湖,经商为生。后来定居陶,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荷泽市,不久成为首富,人称“陶朱公”,用现在的话说,那是走上人生又一个颠峰。
范首富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大出生早,从小跟着他东奔西走,看样子吃过不少苦头。老三出生晚,在范蠡的首富时代长大。老二不知道情况如何,讲到他时,已因杀人被关在楚国大牢,等待杀头。
这时的范首富,没有了政治身份,无法通过外交途径去救这个悲催的老二。再说,那时的国际间有没有犯罪引渡机制,还是个问题。杀人偿命,本是天经地义。但眼看着儿子将死,做父亲的不想想办法,总不是做父亲的样子。何况,这还是曾叱咤风云吴越间、当今首富的儿子呢?
范首富拿出黄金二千两,准备去捞人。派谁去呢?老三。出乎意料的是,老大强烈反对!老大反对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救,而是由谁去救。他的意见,这么大的事,当然该由我这个老大去!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嫡长制的社会,长子内可监家,外可使对。老大的想法完全合情合理:这等家庭大事,派老幺而不是派老大去,等于告诉别人老大没出息,不中用。既然这样,真是有何面目苟活世上。老大性子刚烈,做出了自刎的姿势。——后来的楚霸王,就是念及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自刎的。
孩子们的母亲吓坏了,——这个母亲,很可惜,我们没法证明她就是西施,——孩子的母亲说,老二能不能救回来还一定,现在老大要自杀,先死一儿,那还不如让老大去呢。老大在一旁助势。老三不便表态。家庭冲突的结果,是范蠡的妥协。不过他对老大再三叮嘱:到楚国后,找到我的朋友庄生,把二千两黄金交给他,切记,别的什么都不要带,什么事都不要做,什么话也不要问。
老大很珍惜自己争来的这次机会,自信满满地赶路。不过,他并没有完全听他父亲的话。他自作主张,带了不少私房钱。到楚国后,找到庄生,递交了父亲的书信,交割了捞人的黄金,正想问他打算怎么施救,庄生却让他赶紧走,离开楚国,什么话都不要说。跟他父亲交待的一样。
这个老大真是个刚烈执拗的性子,他没有马上离开楚国,而是在楚都附近找了个地方一边偷偷住了下来,一边用自己带的钱打听门路,最终打点到了楚王身边的贵人,获得一个可以随时打探内幕消息的渠道。
作为范蠡的朋友,庄生应该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像后世的很多清官谏臣一样,庄生日子过得清苦,但为官十分廉洁公正,受到楚王和王公大臣们的尊敬。
庄生怎么施救呢?一国之君什么都不怕,但有一怕:畏天。庄生对楚王说,最近我夜观天象,不利于楚。楚王问怎么办?庄生说,要多行仁德,感应上天。楚王一想,便说那实行大赦吧。人命关天的事,庄生一两句话就解决了。什么叫耳旁风,什么叫秘书是二号首长,自古皆然。
这个消息,很快就到了范蠡大儿子的耳朵里。看来他那些私房钱没白花。不过消息只说要大赦,却没说因为什么大赦。老大不明就理,开始懊悔起那二千两黄金来:早知道要大赦,何必在庄生身上花那些冤枉钱?
老大去找庄生。庄生见他去而复来,很是吃惊,不过很快猜到了他的来意,对他说,你送来的钱我分毫未取,都在屋里,你拿回去吧。老大也不客气,拿着钱高兴地走了。人不死,财不失,不花父亲一分钱就能把人救回来,这趟差办得真是不赖。
事情坏就坏在这里。不贪利的人,往往好名。名利名利,名还在利先。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晚清名臣翁同龢,就因为别人给他做了本书法集,违规给不法商人拔了笔60万两的款子,而李鸿章要为北洋水师买军舰买炮弹,却一分钱要不到。
庄生也有好声名的病。他深感自己被摆了一道,简直奇耻大辱,又找了个机会进宫,对楚王说如此如此。楚王大怒,下令把范蠡的老二连夜处斩,然后才正式宣布大赦。可怜那还在为拿回二千两黄金高兴的老大,只好带着老二的尸首回家了。
回到家里,一家人伤心痛哭。唯独范蠡很平静,说:“我早知如此。老大从小跟我吃尽了苦头,知道生财不易,对花钱看得很重。老三没吃过这个苦,从小吃穿不愁,肥马轻裘,哪里知道生财的难处,所以他舍得花钱。我不派老大而想派老三去,就是因为他舍得弃财。老大不懂弃财,最终害了老二。我早就知道救不回来了。”
知子莫若父。范蠡对自己几个儿子非常了解,分析透彻。这件事,看起来又一次成功证明了范蠡的正确,而事实上,却彻头彻尾地证明了范蠡的失败。对救人的结果作出预测不是目的,救人本身才是。
成功预见到救人结果却无力改变结果,这是范蠡的失败所在,问题所在,悲剧所在。曾经在战场、官场、商场上赢者通吃的范蠡,为什么在这件小事上不灵了?一败涂地?
03
一个人的行为,无法超越他所处的环境。范蠡这次失败的根源,在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是官场,不是战场,也不是商场,而是另一个更加特殊、更加简单又更加复杂的的意义场,那就是:家。家是什么地方?
在我国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家”字解释为居住的地方,但却没说是什么居住的地方。从文字构成来看,“家”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所以清朝文字学的大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考辨,“家”字本义是“豕”居住的地方,就像“牛”居住的地方称为“牢”一样,“豕”居住的地方就称为“家”。
后来意义逐渐引申,便把人被拘囚的地方称为“牢”,把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家”。曹禺在把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戏剧时,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家是宝盖下面罩着一群猪。曹禺这样说,不管他是调侃还是愤怒,其实也正符合文字学的解释,一语双关。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通观我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家”字用文字学的构成,展现出家庭生活的现实素描。
在唐代,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小夫妻吵架,公主告状到唐代宗那里,郭子仪大惊失色。唐代宗则没当一回事,安慰郭子仪:不聋不哑,不做家翁。这就是这句千古名话的出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事讲不清道不明,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常常没法清晰判别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所以不能管得太多、分得太清,有时候必须装聋作哑、不去理会。
钱钟书在《围城》里,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家事纠缠,对家庭生活的非理性有着非常传神的描绘。方鸿渐的父亲方遯翁,看着结成儿女亲家的双方矛盾不断,想到历史上秦国和晋国因为接壤,一面经常结亲,一面老是打战,忽然对儿女结亲为什么叫结成“秦晋之好”恍然大悟。巴金在《家》里也描绘了生活在家庭伦理下的束缚与苦闷,曾引起一代代无数人的共鸣。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件事:家庭生活有非常明显的非理性特点。
04
回到范蠡救子的故事上来,他之所以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改变了原初正确的决定。而他之所以改变正确决定,正是因为受到了家庭伦理的作用,受到了家庭生活非理性的影响。
家庭生活里,一切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归结到家庭关系的和睦上来。家人意见的背后,反映的是他们的心理诉求和情感尊重。正是在家庭生活的非理性之下,在家庭生活只讲情感不讲道理的情形下,在家庭一股无形的力量之下,范蠡妥协了。当看到老大带着老二尸首回来的那一刻,不知范蠡心里所感受到的,是对结局印证自己判断的释然,还是对家庭生活深深的无奈?
当然,家也是温馨的港湾,是幸福的家园,你不会同意曹禺“家是房子下面罩着一群猪”的说法,但是你无法否认家庭里常常发生的种种非理性生活。也许在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史上,范蠡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不同意?你找谁说理去?
网友评论